当前位置:首页  >   行进中国

常思思:三代传正气 爱善心中留

作者:代刚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4-12-17

海政文工团青年独唱演员常思思

近日,海政文工团青年独唱演员常思思受邀出席“2014萤火虫慈善之夜”助阵善款募集拍卖行动,并获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爱心大使”殊荣。常思思说,爱与善扎根于自己这个三代军人家庭,并成为家风代代传承,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对于“80后”的她来说,处处都是表达爱与善的舞台。

小事不要小看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的父亲似乎无意之中把他的价值观传给了我们,他曾是一名进步的学生干部,1950年抗美援朝时还不到15岁的他就踊跃参了军,一生崇尚科学、崇尚艺术,与人为善、先人后己。我的岳父是山东威海人,参加解放青岛战役后南下江西,又经过福建剿匪、筹建南京步兵预备学校后调至北京参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筹备工作,是第一代航天人。”常思思的父亲常俊杰说在自己父辈的身上总能看到仁义、善良与大度。

都说隔辈亲,但老人对常思思的小事、小节却要求非常严格。常思思出生在济南,父母当时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负责主控计算机的设计安装工作。她出生不到两个月,母亲就接到部队电报独自带孩子踏上了回基地的列车。后来无暇照顾孩子,常俊杰夫妇不得不将其送到外公家。“我女儿就受益于老人对小事的要求。她在一岁至四岁间曾两次被送到济南姥爷家,在老八路的培育下常思思从小就学得很有规矩,每晚睡觉前如果发现自己的鞋子摆得不整齐,一定要爬下床来摆整齐后才上床睡觉。”

即使在父母身边,常思思的日子也不好过。忙于工作的父母不得不把幼小的思思送到一个职工家中帮忙照看。当时“身在最基层志在最上游”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干部职工都是用手提蜂窝煤炉子做饭,“思思一到饭点就哭,哭的时候嗓音特别高”,后来父亲开玩笑说,这嗓子就是小时候饿出来、哭出来的。

在物资匮乏的戈壁荒滩,常思思的童年与风沙相伴,唯一的玩具是夏天吃完冰棍的冰棍棒。但正是那段日子磨砺了常思思,成为她人生的一大财富。

就这样,出生于军人世家的常思思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她没有享受到“老革命”的爷爷和外公任何的溺爱与娇惯,反倒对军事化管理习以为常,每天睡前把衣服、袜子和鞋摆得整整齐齐。常俊杰说,有了儿时近乎军事化生活“垫底”,在日后下基层、走海疆的慰问活动中她都非常适应。

小事不小看,这就是祖父辈的老人对常思思的要求。

大事不留遗憾

风云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21岁时正读大三的常思思被特招入伍,走进了内心向往多年的军营。

从儿时起,军人在常思思眼里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家与国、生与死、荣与辱、战争与和平,这些都是军旅人生的永恒课题。在父母及爷爷和姥爷他们的影响熏陶下,我一直对绿色军营充满着特殊的感情。”

6岁时,常思思离开酒泉到北京的爷爷家读书后,“那时起就很留恋酒泉每天的起床号和熄灯号,见着穿军装的陌生人也是那么的亲切。”

15年后,军营向她敞开了大门。

2007年年底,常思思获得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之后,许多知名的文艺团体纷纷邀约其加盟,海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总政歌剧团以及二炮文工团等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

大事不留遗憾!在众多的选择中,常思思首先选择绿色军营。

常家因为她的这个选择,成为三代军人家庭。

2009年7月12日,长达23天、航程4000余海里、海军文化工作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服务海疆万里行”正式启动。从踏上世昌舰甲板的那一刻,常思思就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在狭窄、高温、高噪音、空气流通差的舰上厨房里,常思思和战友们一起洗菜、切菜、炒菜,俨然一个炊事班的战士;偏僻的哨所、闷热的礼堂,舞台无处不在,一天唱上十几首歌是常事,没有一丝的不适应,俨然是一个“老海军”。

2013年年初,常思思联合汤俊、顾丽雅自发下基层为官兵演出了30多场,并撰写了《常思思航海日记》和《常思思南沙行日记》,得到了海军政治部的支持和海军首长的肯定。

爷爷、外公和父母都要求她走进基层必须沉下去,常思思说,这种历练对自己专业的提高可能无太大帮助,但丰富了人生,“我们一个点一个点地走,走到每个地方都即兴为战友‘清唱’‘清跳’。每次下部队演出,对我都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净化。”

洗礼与净化,老一辈军人的作风在这个“80后”的女孩身上散发光芒。

爱善为天,慈孝为人

《诗经·小雅·蓼莪》中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常思思深知父母亲人及恩师们对自己成长的付出与牺牲,她用自己的努力与行动回报着他们。

祖辈要求常思思,心中要有爱有善念,为人要慈孝。

2010年元月,沐浴着新年阳光的常思思在个人博客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当你吃饭时,是否会想到灾区的儿童没饭吃呢?此前,一位朋友告诉常思思,陇南地震灾区有个学校的孩子每天带上米面,中午在一个猪圈改造成的小伙房内生火做饭。孩子们午休时间短,饭做熟了就吃,做不熟就不吃。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吃上热饭热菜,深圳市政府捐款修建了“妈妈食堂”。常思思特地赴陇南看望孩子们并为他们创作了一首《妈妈食堂》。每每想起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常思思总要落泪,“没有大家的帮助,尤其是金老师和刘畅老师等恩师的培养,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对他们无以回报,唯有将他们给予我的关心、关爱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十几年前常思思的年龄和如今“妈妈食堂”的孩子相仿,在北京市丰台二中读初三的她开始学习长笛。一段时间后,常思思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唱歌。父亲托朋友找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陆明新教授。陆明新用钢琴弹奏了一曲《沂蒙山小调》,转了几个调,常思思每个音都能唱上去。陆明新沉默了一下猛一抬头,“我简直就是挖到了一块金子!”

从2002年起,常思思开始学习声乐,常俊杰辞职全力以赴陪伴女儿直到她硕士研究生毕业。这十年间他充当了司机、助理、摄像、摄影、平面设计、音视频编辑等角色,甚至尝试着歌曲的创作,常思思的点滴进步让父亲感受到自己的辛劳没有白费:18岁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21岁登上世界音乐理事会年会的舞台,24岁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

“那一棵老槐树陪我走春夏,悠扬的琴弦声梦里常牵挂,老师的叮咛……”

2009年3月26日,常思思在北京音乐厅含泪以一曲《思源》为自己的独唱音乐会开场,更以此表白对金铁霖、刘畅等老师们的感恩之情。“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一点是遇上了好老师,没有老师的栽培,就没有我的今天。”感念师恩的常思思无法也不敢懈怠,恩师们给了常思思足够的动力去唱响嘹亮的青春之歌。

常思思的公益心,则让她的青春之歌更为动人。

在老师、领导以及朋友的帮助下,常思思健康、阳光的天性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呵护,她也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来回报。2011年底,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在山西做节目时发现了一个陶瓷厂的女工叫张倩云,特别喜欢唱常思思的歌,而且她的家境非常困难。常思思托栏目组给张倩云带去了一万元钱,同时邀请她到北京旅游、深造。后来,在常思思的帮助下,张倩云走上了“星光大道”并获得月冠军。2013年农民春晚上,张倩云和常思思一同演唱了《玛依拉变奏曲》。

近年来,常思思的身影总是活跃在大大小小的慈善活动现场。在中央电视台玉树“4·14”大地震的募捐晚会现场,常思思向灾区捐赠了5万元,还用一首《凝聚》鼓励灾区的同胞。今年4月底,常思思在“华夏大家庭——大爱大家行”现场捐赠了人民币10万元。10月份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慈善基金会为云南地震灾区募捐,她又主动跑去捐了5万元。去敬老院看望百岁老人,去孤儿院陪伴可爱的孩子,将自己获得金钟奖的全部奖金捐给了玉树孤儿艺术团,在江西卫视的节目录制现场为患病的高三学子捐款两万元……

如今,孙女的点滴进步都让爷爷姥爷等老革命们感到欣慰。父亲常俊杰说,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把老一辈革命军人身上的正气、使命感和责任感铭记在心,并在人生道路上得到升华。女儿常思思说,祖辈父辈言传身教灌注给我的思想乳汁、道德营养和精神力量,让我终生受用、恩惠不尽。

编辑:袁梦佳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