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报调查

在最泥泞的路上坚守,只为那些天真的笑脸

乡村“园丁”的困与惑

作者:见习记者 张明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0

编者按

幼儿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开办小学一样,儿童学前教育对一个国家同样意义重大。

我国农村儿童数量庞大,而当前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与城市学前教育相比,农村学前教育在教育资源配置、受教育机会、专业师资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农村接受学前教育的多为留守儿童,相关报告指出,目前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因此,我国乡村幼儿的学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投入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11~2013年,中央财政已投入30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农村幼儿园4万所,受益幼儿超过1300万。

“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是一个国家普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学龄前儿童如果接受了低质量的学前教育,却比不接受学前教育还要糟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前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英格里德·塞缪尔森教授此前表示。那么如何保证乡村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乡村幼师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群之一。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来自陕西、甘肃、贵州等地的乡村幼儿教师,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乡村幼儿教育现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日前,由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发起主办的首期“乡村幼儿教师公益培训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50位乡村幼儿教师,旨在通过为乡村幼儿教师提供优质培训和发展支持,助力乡村幼儿教师实现自身成长,最终切实改善乡村幼儿教育现状,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助力解决留守儿童难题。

记者近日参加了为教师们举办的交流活动,近距离接触了这些乡村“园丁”,感受她们幼教工作的酸甜苦辣。这些老师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抱着同样的信念,那就是更好地为乡村幼儿服务,同时他们也都带来了各自的迷惑与问题。

除了每月1500元的工资,孩子们的笑脸与明天是郑咏梅坚持的最大动力。

最头疼的是“不讲卫生”

“当一名幼师是我从小的梦想。”来自陕西商洛的“90后”女孩孔怡这样说道。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她却傻眼了。

2012年7月份,孔怡从西安文理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成为陕西省商州区三岔河镇一所偏远落后的农村幼儿园老师。

以前这个园没有女老师,孩子们见到孔怡都很兴奋。可她却有想哭的冲动,一方面是自身的不适应,一方面是看到这里的状况,心里很难过。当时只有15个孩子,孔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端了一盆水给孩子们洗手。

农村的孩子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再加上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们忙于农活,对于孩子更是疏于照顾。

“幼儿47%的时间在家里,53%的时间在学校,因此他们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孔老师援引一位专家的分析。她认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存在很大关系。

不讲卫生的习惯一直让孔怡很头疼。许多孩子经常不洗脸就去上课,衣服穿一个月也不换洗,头发上有很多虱子。由于经常不洗脚,孩子们休息的宿舍里,常常臭气熏天。面对此种情况,她只好多次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在家给孩子洗脸、洗脚、洗澡,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然而还是有家长不以为然。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燎原中心幼儿园的孟建芳老师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幼儿在卫生习惯上都很随意,随地大小便,随手扔垃圾,不爱洗澡、换衣服、剪指甲。为此孟老师特地买了几把指甲刀,发给老师们,将孩子们一个一个叫到跟前剪指甲。

在孟老师看来,农村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将孩子养活、养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更大。然而,在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在中学毕业后就辍学,辍学后过不了几年就结婚了。“他们中很多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为人父母,根本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郑老师担心孩子坐高凳子不安全将凳子腿锯短,锯下来的木块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家”“园”教育不统一且矛盾

一名专业幼儿老师,接受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这些教育理念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时,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

孔怡认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城里幼儿园学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很多不适用于农村幼儿园。孔怡谈道,幼儿教育是保教结合,重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教学以游戏的方式为主,幼儿是课堂的主体。

而家长则并不认同,“我一个月交几百块钱,你才教会我孩子识几个字,一个字要好几十块钱啊。”面对这样的质问,孔怡总是感到很无奈。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来自湖南的曾彩艳老师。曾老师谈到,农村家长心中认为幼儿教育的好坏是以每天幼儿学会了几个字,做了几道题为标准。

学前教育应该是开启心智、塑造性格、培养能力的教育。但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愿,很多幼儿园老师只教识字、数学。“我们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真可谓是南辕北辙,畸形发展,遏制了一批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可悲啊!”来自甘肃岷县的宗月菊老师不无痛心地说。

然而对于孔怡来说,质疑不仅来自家长,同事的抱怨也让其一度灰心。教小学一年级的同事,认为孔怡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她整天教孩子们跳跳唱唱,到头来文化知识还是要在一年级补上。而孔怡认为,如果幼儿时期培养其兴趣和创造力,到了小学阶段又是一味地枯燥学习,并没有与幼儿时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幼儿园所做的努力也会收效甚微。

既拿粉笔又拿炒勺的老师

早上六点钟,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农家院落里,静谧的小村庄渐渐开始苏醒,郝红霞早已经起身开始收拾房间。突然外面响起了“咣咣”的敲门声,郝红霞打开门,梅旭红和梅玉红两姐妹,揉着惺忪的睡眼,嘴里喃喃地叫着“老师”。

姐妹俩的父母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要忙地里的活,因此经常一大早就将她们送到郝红霞家,由她带着她们去上幼儿园,这是郝红霞自己开办的幼儿园——红星幼儿园。

红星幼儿园位于甘肃省岷县梅川镇红星村,这所幼儿园是该村唯一的一所幼儿园,由郝红霞出资修建,有学生50个,大多是3到6岁的孩子。幼儿园开办至今有四年半的时间。

郝红霞的学生90%是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像梅家姐妹俩一样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人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农活,很少有时间管孩子。

“老人早晨给孩子一个馍馍,让孩子掰成两半,早上吃半个,中午吃半个。这么小的孩子天天这样怎么行呢?”郝红霞讲到这里很激动。不忍心让孩子们啃干馍馍,于是郝红霞就让孩子们跟她一起吃。

“有的时候三四个人,有的时候家里20个碗都不够用。”

免费管孩子们的午饭,郝红霞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在背地里说她“瓜子”(傻瓜)。

然而郝老师的做法却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人家有钱人都花钱做公益咧,咱们没钱,开幼儿园管孩子们个饭,也当做公益了。”

郝红霞也很无奈:“小学生有营养午餐,这些更小的孩子们却吃不到午饭,谁能给我们解决一下咧?”郝红霞满含期望地对记者说。

像郝老师一样兼任孩子厨师的还有来自贵州省的支教老师郑咏梅。贵州省独山县玉水镇丙麻学前班只有18个学生。她自2012年从福建来贵州支教已经三年了。这所学前班是当地村民出资办的,只有她一个老师,她可谓身兼多职,既当老师,又当阿姨,还当厨师。

一些孩子离家远,午饭就在学校吃,由郑老师亲自做给孩子们吃,平时她会用电磁炉做饭,没电的时候,她就用石头搭一个简易的炉灶,自己捡些柴,生起火,上面放一口大黑锅,在上面炒菜做饭。当地孩子口味偏重,喜欢吃辣,郑老师家在福建,口味偏淡,“现在孩子们的口味都和我一样了。”她笑着说。

当地农民家里很少炒菜吃,他们基本把菜放到热水里烫一烫就吃,油水很少。郑老师来了之后由于资金少,也只能给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菜,至于营养也就更谈不上了。

孩子的不安全感会转移到老师身上

郝红霞老师在一次课上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理想。

“我将来要做老师!”

“我将来要做拿手术刀的医生!”

“我将来要做将军!”

……

孩子们都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将来要去内蒙古打工!”一名叫杨登辉的孩子说道。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内蒙古打工,他认为打工可以挣很多钱,养活一大家人。

讲到这里,郝老师很无奈。这就是一名留守儿童的理想。

采访时很多老师反映,很多乡村幼儿园中留守儿童占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而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交流少,渐渐养成了内向、木讷、自闭、孤僻的性格。

来自陕西的孟建芳老师,班上有一个小女孩,4岁多。在她两岁的时候,妈妈生下一个妹妹后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爸爸在外地打工。几个月大的妹妹由84岁的爷爷在家照看。

生活的艰辛使这个本应在妈妈怀抱里撒娇的女孩,过早地承受着不幸。每次从她面前经过,孟老师都会多瞧她几眼。也常常偷偷地单独送给她一些零食、糖果。每次吃饭,专门为她挑上一些肉片,并且每周为她洗一次头发。

每当孟老师送给她点滴关爱的时候,她总是用稚嫩的眼睛望着孟老师,不管孟老师站在活动场所的任何地方,她都会悄悄地站在老师身后,孩子实际上将老师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亲情的呵护和陪伴,对父母的关爱特别渴望。很多老师反映,孩子们在知道父母回家的消息后,平时安静内向的孩子也会变得异常兴奋,拉着老师的手说:“我爸爸妈妈要回来了!”而父母的每次离开又会给他们带来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而这种不安全感有时会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孔怡就深有体会,孩子们害怕孔老师离开,甚至上课期间,孔怡出去上卫生间的工夫,班上也会炸开锅:“老师不见了!老师不见了!”这时,孔怡总会小跑着回到孩子们中间阻止一场“骚乱”。

猪圈把老师圈起来,老师就不走了

乡村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大都是临时聘用人员,极少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聘用人员的工资都是由办园的学校法人或私人老板发放,受当地环境、经济的影响,一个月就几百元。很难吸收到优秀的师资长期固定地从教。“有时候,我们开学了,常常要为招聘到一个合格的教师而发愁。”孟建芳说。

而像孟老师这样长期坚持在这个岗位上的教师,多数是因为发自内心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但人数太少。刚开始干的那一年,孟老师也曾犹豫过。幼儿教师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孩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得亲力亲为。

起初带着梦想兴奋地踏上征程,可现实和想象完全不同。孩子们哭了得哄,流鼻涕得擦,拉了得擦洗小屁股,生病了联系不到家长的时候得送医院……一年下来,她由以前的爱说爱笑,变成后来的满脸憔悴,全身疲惫。

同学和朋友都劝孟老师离开学校,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好几千元,比教师的七八百元强多了。“每次当我犹豫的时候,一闭上眼睛,想到孩子们哭了,孩子们笑了,孩子们摔倒了……我的心就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一季一季的孩子们。”

像孟老师一样,坚持站在幼教岗位的人还有很多,包括孔怡和郑咏梅。

孔怡虽然没有结婚,但她会帮孩子擦屁股、提鞋子、铺床、穿衣服等等,就像一位妈妈一样,用心照顾着他们。心与心的交流换来了孩子们强烈的依赖感。

有一回学校给孩子们买了新积木,孩子们在一起高兴地拼积木。

孔怡问其中一个孩子:“你拼的是什么啊?”

“猪圈。”孩子答道。

“为什么要拼一个猪圈啊?”孔怡不解地问。

“因为猪圈能把老师圈起来,老师就不走了。”听了这回答,孔怡一时哭笑不得。幼儿园以前也来过年轻的老师,都因为种种原因待不久就离开了,孩子们是害怕孔老师也会离开。

而对于郑咏梅来说,原本只打算待半年的支教生活却成了她如今生活的全部。

郑咏梅除了每月1500元的工资外,没有任何其他保障。当记者提到她之前在邮政局的待遇时,她的头歪到一边笑起来:“这就没法比了,那时候是现在的两倍还多。”即使这样,郑咏梅也没想过离开,即便父母到现在也不同意她留在那里。

一个孩子在给郑咏梅的信上有这样的一段话:

“老师你别走好吗,我们一定好好排练节目。”

“我们不会再惹您生气了。”

就因为这些,郑咏梅选择留下来,和她的18个学生在一起。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54岁园长张桂芳,在幼教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从园长姐姐到园长妈妈再到园长奶奶,从教以来她深刻地体会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的张老师面临着自己的困惑,当她每次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难以给出恰当的答案和解释时,就倍感知识的贫乏和幼教人才的缺乏。

为此张桂芳不惜花高额学费参加私人培训班。“我们多么希望有专门针对农村幼儿的培训,也多么需要专业的幼师来农村啊。”

在培训班中记者与老师们交流探讨,他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和困惑,然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执著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只为那些天真无邪的笑脸。郑咏梅老师在自荐信中写道:最深的记忆来自于最泥泞的道路,我在路上,你呢?

专家访谈

用待遇吸引有才能的幼师去农村

——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

记者:当前乡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哪里问题?

佟丽华:当前乡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可以概括为硬件和软件的问题。硬件问题固然是指硬件设施缺乏,尤其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软件问题是指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这也是乡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由于薪资低、地位低等原因,乡村幼儿园难招到好老师,招到好老师也难以留住好老师。现在的乡村幼儿教师少有得到培训、提升的机会,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记者:我国近年来针对乡村幼儿教育出台了哪些相关政策?

佟丽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为了落实目标,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入园难”问题。

2011年,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教育部起草的《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央财政主要支持实施4大类7个重点项目。

2011~2013年,中央财政已投入30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农村幼儿园4万所,受益幼儿超过1300万。

记者:请您针对乡村幼儿教育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佟丽华:第一要加大政府财政支持,重点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吸引更多有才能的老师到农村去。

第二:不分公办民办幼儿园,多为乡村幼儿教师提供培训发展的机会,让他们能及时掌握先进而且实用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更好地服务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广大农村儿童。

编辑:袁梦佳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