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报调查

让艾滋患者前行的路不再孤独
——对话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感染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侠

作者:梁苹  来源:中华女性网  发布时间:2014-12-05

编者按

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2014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长期以来在许多普通百姓的眼中,艾滋病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绝大多数人心生恐惧,唯恐避之而不及。作为艾滋病重点地区——云南省的一名艾滋病防治工作者,李侠却不离不弃,一干就是14年。艾滋病防治是李侠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工作。14年,是李侠职业成长的黄金年代,也是中国艾滋病治疗从无到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井然有序、成绩斐然的时期。李侠不仅是这一新兴领域的见证者,更是一名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是什么让李侠不改初衷,矢志不移?在不断发生医患冲突的今天,一名艾滋病防治医生是如何对待自己这份工作的?在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与李侠进行深度对话。

“就像无数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夜空,让艾滋患者前行的路不再孤单。”而李侠只是众多艾滋病防治医生中的一位。

艾滋病人需要医生付出更多的爱心

记者:2005年第一次采访你后,本报以《轻轻地握住你的手 告诉你不再孤单》为题对你做了报道。在那个时期,艾滋病被污名化,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不敢暴露身份,艾滋病防治医生也因此而承受着巨大压力。我记得你当时也有新的选择机会,可现在看来,你似乎很喜欢做一名艾滋病防治医生。

李侠:我2001年大学一毕业就被分到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工作,当上一名艾滋病防治医生,这的确是一种被动选择。几年后有一次主动的选择机会,我选择了继续做一名艾滋病防治医生,到了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工作。原因很简单,首先是这个学科很有吸引力,同时,我也爱上了艾滋病防治医生这个角色,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发展。

事实上,我的确获得了更大的平台。2012年5月,由于我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爱心和能力,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全球艾滋病项目艾滋病临床培训基地直接找到了我,让我去做培训老师。加入这个项目的培训教师来自世界各国,都是在医学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医生。培训教师去讲课不单单是讲授知识,而是一种言传身教,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工作的方式教给学员。我是该项目实施以来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培训教师。

记者:培训对象和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李侠:培训对象是那些在艾滋病高发区工作却对艾滋病几乎没有了解的县乡镇医生。当他们接触到艾滋病人时,他们会对病人说:“我治不好你的病,你找别的医生吧。”这种推诿和回避,就是来自对艾滋病的无知和恐惧。

我本身就是艾滋病防治医生,每天都要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打交道,这个身份对他们来说就有一种特别的说服力。此外,我们要把规范的治疗教给他们。比如,从第一起步,给病人的处方就要是规范的。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最重要的还有观念的改变,把艾滋病人当成普通病人。

有一位县医院传染科主任,他工作节奏很快,拼命接收病人。在这种时候,让他丢掉手上的工作来学习两个月,就意味着要丢掉一大笔钱,所以来的时候他特别不情愿。他说,我手上又没有艾滋病病人,我也不想接触,这培训对我有什么意义呢?可是走的时候他却对我说,这样的学习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从每天接诊多少病人,挣多少钱,到放慢看病的速度,和病人多讲几句话,传递出一份关爱,也收获一份感情,这种转变就是我们培训要达到的目的。

记者:如何对待生命的问题是医学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些医生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李侠:对于这一点,我的体验特别深。培训学员刚来的时候,的确看得出他们明显嫌弃病人,在他们心里,就是觉得艾滋病人比一般病人要低一等。所以,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来接受知识,而是改变态度,真正把艾滋病人当成生命来对待。

在开始交流时我听到最多的是,我们工作压力很大却没有相应的回报。有同事甚至跟我抱怨说,“最让我不堪忍受的是,别的医院只把病人当成一个器官来看,而我们却要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对一个器官的付出和对一个人的付出能对等吗?而他们的收入却高出我们很多。况且,我们面对的病人还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的疾病,他们是咎由自取,根本不值得同情。”你想,带着这样的偏见去治疗我们的患者,他怎么能当一个好医生?这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而是很多医生的共同想法,这就很可怕了,因为这份职业是最需要投入感情的,没有感情,你也不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你会每天都很痛苦。

记者:在缺少人文教育的情况下,作为医生该怎么样去补上这一课?

李侠:我很庆幸自己一毕业就进入了艾滋病领域,艾滋病人需要医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但也有天性中的善良和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

那时,医院的医疗模式就是流水线了,我的很多同学很快就适应了那种氛围。病人来了就操作,操作完了就走人。但有个医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每来一名病人他都会耐心地去问病人,你感觉怎么样?治病不能单靠医生,还要靠自己的勇气去战胜疾病等等。那时,我就觉得,医生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感觉自己很幸运,刚走进职场就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里受到一种特别好的影响。我们当时的团队中有一位心理医生,有很强的人文意识。我记得这位医生说过,人有各式各样的,不要去评判。我的领导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医生,他总是对我们说,做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否则你就当不好艾滋病防治医生。我们都很振奋,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我至今都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奉献爱心是值得骄傲的。

风险虽有,但我依然想坚持

记者:你觉得你的付出和得到相匹配吗?

李侠:我从不用金钱来衡量得失。如果单纯用钱来衡量,我就不会待在这里了。但我确实得到了很多。例如,一般病人都愿意找年纪较大的医生看病,对年轻医生不太信任。但在我们这里,任何一名患者都不会因为我年轻而不选择我,他们看重的是医生的爱心而不是年龄。我给他一点儿希望,他就特别感激。

我曾经对一名患者的母亲说,你孩子的病情非常严重,恐怕不容易治好。她说,我会卖房子来给他治。我告诉她,卖了房子也不一定能治好。她说,没关系,治不好也不会怪你们,因为你们已经尽力了。所以说,医生尽力做的事情,患者以及家属都会看到。

记者:你如何看待近年来发生的医患冲突?

李侠:对于这个,我心里有双重的痛苦。医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为了这份工作还丢掉了性命,心里非常难过;但静下心来又感觉到一种自责。我是一个习惯于自我反省的人,我觉得医生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进而我会想到,应该怎样去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些纠纷的出现肯定有复杂的原因,但如果医生能用心对待病人,多一点儿关爱,让病人少走一点儿弯路,那么有一些纠纷是否就可以避免了呢?

记者:你碰到过冲突吗?

李侠:我自己没有碰到过针对我的纠纷,但也有令我灰心的事情。我们医院曾经收治了一名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经过几次治疗,病情缓解了,跟医生的关系也不错。他的妹妹也是一样的病情,入院时就已经很严重,第四天就去世了。于是,他和家人纠结了很多人到我们医院来闹,甚至拿着注射器要挟我们。其实,我特别不愿意讲出这样的案例,因为艾滋病本身已经有些被妖魔化了,再把这样的事情讲出去,就会更加引起恐慌,对我们医生的心灵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谈话来化解,其间,我们有的医生甚至被注射器扎到。这件事过去很久后,我们都还会感到后怕,那位被扎到的医生更是经历了很大的痛苦。事情发生后,大家有了这样的质疑,是否像这样的病人以后医院就不要收治了,这样我们的危险就不存在了?因为像我们这类医院一旦有纠纷,风险是特别大的。

记者:你现在怎样看待自己,看待这份工作?

李侠:总的愿望是想坚持,也值得坚持。但经历多了,还是会有一些调整,学会一点儿变通,一点儿妥协。不那么跟自己较劲。原来对任何人都没有防备,现在会多一点儿这方面的意识。有时候看门诊时身边围着很多病人,我会下意识地看看有没有病人表现得不正常。可我还是想坚持。

艾滋病早检测早治疗效果好

记者:再来谈谈培训医生的这个经历,这一年的经历带给你什么?

李侠:和美国CDC的医生一起工作,让他们也认识了艾滋病防治医生的工作内容。我们采用的培训方式叫临床教学。老师除了讲必要的知识,还要和学生互动、分享、讲病例,到病房看病人,促进理论学习。我们的培训选点也很特殊,都是在那些经济条件差,特别边远的地方。比如在四川凉山,这的确是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去不到的地方。我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当地的医生,也认识了来自纽约的一些高水平的医生,特别不容易。其中有两对夫妇,都是医生,带着孩子,把家都安到凉山来了。还有一位菲律宾医生,在凉山已经10年了,我很难想象他是怎么走过来了,因为条件实在太差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医生在这么边远的地方相遇,交流起来却没有任何障碍,这种感觉棒极了!

记者:感觉很国际化。这是否也是让你坚持自己梦想的动力?

李侠:应该是。我始终觉得自己的坚持很值得,当然也取决于自己的经历。艾滋病的治疗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很大一部分人自己都觉得没有希望了,可经过治疗又有所好转了。当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就会感觉到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

记者:如果确实不能治疗了呢?

李侠:当然会打击到你的信心。我也对学员说过类似的话,如果病人来了我只能陪着他流眼泪,那么我一定无法坚持。我告诉他们,我之所以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14年,是因为我看到了很多人经过治疗活下来了,而且活了很多年。这个学科的发展确实鼓励了我们。

艾滋病只要治疗得当,就不会影响到寿命。这个学科进步很快,当然也有死亡的,那是因为发现得太晚,治疗太晚。现在,艾滋病的治疗已经建立了网络,一经被确诊就立即治疗,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要等到CD4(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降低到某个指标才开始治疗。

记者:在治疗方式上是否也跟过去不同了?

李侠:是的,现在是直接把病毒卡住,这样就不会影响到CD4。

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记者:说实话,当初我们呼吁对艾滋病反歧视、去妖魔化,其实我们自己也很恐惧。

李侠:那时,在不少人的笔下,我们的工作环境像一个麻风村,一群“精神不正常”的医生拼命拽着那些脸上写满了死亡的人不放手……

如果从学术上讲,我更愿意讲这个学科发展很快,进步很快,今天的艾滋病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令人恐怖了。我们不是莫名其妙地在那里做无谓的坚持,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事实上,对于工作,我一直是非常骄傲的,因为我获得了很多。

记者:是什么样的获得?谈得具体一点。

李侠:首先,收获了病人对我的信任。其次,在这个圈子里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2009年我获得了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社区发起、专门奖励在艾滋病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社区工作者和医生的“精忠奖”;2013年教师节荣获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颁发的大奖,这个奖项是该机构第一次颁给中国人。

而这样的一种脱颖而出,的确是因为我处于艾滋病防治这样一个领域。我真的很幸运,也很自豪、很感恩。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链接

我国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达49.7万例

据新华社电 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介绍,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

据介绍,目前我国疫情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但部分地区流行程度较高;二是经静脉吸毒和经母婴传播降至较低水平,经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三是各地流行模式存在差异,中老年人、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疫情上升明显;四是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明显增多,发病人数增加。

艾滋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免费检测、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艾滋病孤儿上学和生活救助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设立了9043个艾滋病自愿检测咨询点、766个美沙酮门诊、2.4万个筛查实验室、3413个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163个中医药定点治疗机构、3281个综合诊疗定点机构,形成了布局合理、遍布城乡、功能完善的艾滋病防治服务网络。艾滋病患者病死率逐步下降,全国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艾滋病

1.洁身自爱,不去非法采血站卖血,不涉足色情场所,不要轻率地进出某些娱乐场所;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强烈的预防艾滋病意识;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要因好奇而尝试吸毒。

2.生病时要到正规的诊所、医院求治,注意输血安全,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打针、拔牙、针灸、手术。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文身、美容。

3.不与他人共享剃须刀、牙刷等,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血液,对被他人污染过的物品要及时消毒。

4.注意与艾滋病病人的接触:给艾滋病病人采血及注射时,注射器应采用一次性用品,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应进行彻底焚烧。病人的器皿及医用器械要专人专用,如病人的刮脸刀、牙刷、毛巾、茶杯等应专人专用,排尿、排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5.应禁止HIV抗体阳性者献血及提供其他体液。应告诉患艾滋病的妇女,不要口对口给婴儿喂食;月经期应特别处理好经血,不得使之污染他物;性生活时要采用避孕套,以防感染他人。同时,尽量说服病人不要怀孕,因为怀孕期可以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后代。病人的性伴侣、配偶要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对抗体阳性者家庭的其他成员,在有条件的地区也要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查。

编辑:袁梦佳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