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生活派

读书是大脑“撸铁”练就心智肌肉

标签:生活派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胡杨

■ 胡杨

“一觉清眠气轩昂,书海泛舟神飞扬。”4月17日8:40读完《庄子》,我发朋友圈道;“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小窗幽记》)”4月18日8:50早读完《庄子》,我发朋友圈道……

45岁之后,早读就成了我开启新的一天的揭幕仪式,而所读之书皆是《庄子》。正如蒋勋所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过得悠闲,让自己有一种智慧去体验生命的快乐,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乐。”

如今很多朋友都觉得我整天在“游玩”,其实这种悠闲恰恰来自庄子的颐养。读书不是为了某一刻熠熠生辉,而是为了人生的每个时刻都有自己的底气与趣味。而我也真的能体会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说过的那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是大脑“撸铁”,打造良好的心智状态

我关注的水姐,她在公号里每天读一本书,分享文摘与自己的感悟。她选书的范围大约是我喜欢的,所以我经常浏览她的文摘,也收藏一些语句。这些“好料”或成为我日后写作的由头、砖瓦,也是我发朋友圈的“资粮”。

比如4月8日《水姐一天一本书实验室437》分享的是《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因为我自认为是一个深度自恋的人,所以收藏了关于自恋的这段话:“自恋其实就是力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地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借着胜任的经验。”

还有这段:“《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一书中,两人的一段对话也十分能够说明这点。村上:有病的人不会创造故事吗?河合:因为心理困扰,所以不能创造。在儿童时期,我们往往会更自由和忘我地玩,这时候我们更接近生物机体的本性,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本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要求的形式所束缚,当然社会要求的这些形式并不是错误的,只要合理都是生存所需要适应的。但往往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哪些部分才是真正需要防御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某种原因去回避和压抑自己的‘就那样’的真实感受,于是困扰就慢慢形成了。”

这一段基本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日复一日重复地活在粗糙的日子里,而不是活在每时每刻的创造中?“因为心理困扰,所以不能创造。”

曾经看到一句话“读书是大脑在‘撸铁’”。每天一本书,水姐的读书真的犹如“撸铁”,强度之高、力度之大都是非我所能及的。我只需浏览,雨露均沾。

我们都知道“撸铁”是强肌训练,把读书比喻成“撸铁”,练就的是“思维肌肉”,提升的是心智水平。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衰老迅速,很大问题在于肌肉的流失。而读书能强心健体,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认知科学中,有一个“使用或失去”理论,指大脑的某些功能或能力如果不被经常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退化或丧失。经常性地“心智刺激”活动可以让你的神经元之间保持或新增更强健的链接,从而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智状态。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心智刺激活动的人在晚年可能更能保持认知功能。这些活动似乎能够推迟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状的出现,尤其是在那些有较高教育水平和智力活动的个体中更为明显。

心智刺激活动包括任何促进大脑思考、学习和记忆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包括阅读、玩策略游戏(如象棋或拼图)、学习新技能(如一门新语言或乐器)、写作或从事创造性艺术。像菲特和芒格在90多岁时都能维持非常敏捷的思维状态,可能与他们长期的阅读习惯有相当大的关系。

浏览之后是深耕,书要越读越少

我个人一直保有读书的习惯。年轻时心心念念都是挣钱养家,读书通常放在休闲时光里,属于书海泛舟。到了四十岁之后,读书渐渐变成一项更重要的日常。至少已经15个年头了,我每天早晨吃完饭,就定心早读一个小时的《道德经》或者《庄子》,这是我这些年的基本“晨练”。

最近看《中华读书报》对作家何士光的采访,老先生说:“阅读是一件自己要去完成的事情。所以书倒不是要越读越多,而是要越读越少……去读书,是要为自己心里的不安,找到一个答案。我们活着,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着世界,都在面对着自己,人的内心深处,就始终是惶恐和迷茫的。诗人泰戈尔就把这样的迷茫,称为生命固有的哀愁,说它会从生命的缝隙之中渗透出来,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你。正是这样的一种惶恐,在迫使自己要去阅读。直到找到了一个回答,哪怕这个回答只是属于你自己,这人的心才会安定下来。”

书能“安心”“书要越读越少”我都非常赞同。在我有限的阅读生涯里,如果说有经验之谈,那就是既要有浏览更要有深耕。“很多人愿意每天花1~2个小时做困难的阅读,当作大脑健身,让自己清醒地活得更久,实际是个相当划算的投资。”

蜻蜓点水的浏览阅读,是为了跟这个纷繁世界有链接,不至于跟社会脱节;而掘地三尺的深耕阅读,则是跟我们深层自我链接,打通我们身心的奇经八脉。

用何士光老先生的解释是:“好比一棵树,树根就像我们的生命之根,花朵和枝条就好比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我们看不见隐藏在泥土下面的根柢,就往往只是花朵之间比较,在枝条之间寻找。这样的对花朵和枝条的烛照,就是移步换景的,层出不穷的。看上去不相同,实际上又是相同的。你在不停地阅读,仿佛是在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其实又只是在不断地重复,一步也没有前进。所以渐渐地,我也就无法把这样的阅读继续下去了。”

的确,越是年龄大了,越要回归经典阅读。人生如逆旅,阅读是归途。我很认同教育家朱永新说的:“读书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首歌歌名叫《春天不是读书天》,词作者是积极倡导生活教育的教育家陶行知。“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人间四月芳菲尽,趁着春光踏青赏花正当时。然而,大自然又何尝不是一本天书呢?比如今年春天,看到眼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猛然发现光秃秃的银杏树突然间长出无数的小扇叶,我不禁就联想到晨间阅读《庄子·跰拇》里的这句话:“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

  • 分享:
  • 编辑:李凌霄     2024-04-2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