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此刻新闻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

潜心研究三十余载 致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标签:此刻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

开栏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文化中国行”栏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讲述各地各部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展示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陈姝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走进故宫博物院文化殿,一股浓厚的“中国风”与“凡尔赛风”扑面而来。

一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近200件文物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举办‘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回顾中法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也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此次展览负责人之一、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运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是她作为博物馆从业者的职责与使命。

潜心研究,寻找历史答案

今年是任万平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第三十四个年头,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器一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任万平看来,故宫虽然有600多年历史,但在这里收藏的180多万件文物,时代跨度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当代,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厚重。

“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故宫是不可或缺的窗口。我每天在这里工作,就像走进了历史的现场,很幸运能够成为一个历史的探秘者。”任万平坦言,做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历史是过去时,我们并不能穿越到那个时代,在研究中,时常会遇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却难以寻觅答案的困惑。

碰到这样的情况,任万平的秘诀之一就是反复阅读文献,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在某一刻可能会“觉悟”或者“顿悟”。“‘书读百遍’之后,也许就能‘其义自见’。”任万平说。

在任万平印象中,2019年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令她记忆犹新。这是一次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的展览,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提用文物最多、展场面积最大的展览。但当时,在乾清宫复原天灯和万寿灯的时候,却遇到了特别大的挑战,文献非常零散地记载着乾清宫前面的天灯、万寿灯如何转化成立体形状,一度难以想象,令人感到无助。

“越是无助时,我们就越要冷静地坚持扩展阅读文献的范围,不断查找新资料。最终,在无数次翻阅查找中得到了答案,让乾清宫的天灯、万寿灯立体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任万平说,作为文物工作者,不仅要能潜心研究,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还要有细心且反复阅读文献的能力。

如今,提起2019年故宫“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不少观众仍旧记忆犹新,尤其是复原的天灯、万寿灯十分令人难忘,文物所带来的震撼也让全民观展的热潮更为高涨。

匠心呵护遗产,力求垂传久远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大的博物馆,汇聚了不同时期的众多珍贵文物,是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任万平看来,对故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永远放在第一位。

早在2003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历时18年的“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2013年,故宫博物院又启动了“平安故宫”工程,为故宫博物院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故宫里既有可移动的文物,主要就是馆内的藏品;也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像宫殿建筑群、城墙等。这些文物都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我们要尽可能使它们能够延年益寿。比如,纸质文物自然寿命是1000年,绢制文物自然寿命是800年,在展示这些文物时,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展示的时候,这些文物必须放在恒温恒湿避光的现代化库房。”任万平说,以前保护文物的方法相对来说传统一些,主要是师傅通过口传心授带徒弟。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保护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故宫博物院设有文物保护科技部,会对金属类、陶瓷类、各种矿石类、纸绢书画等可移动文物进行科学检测,然后制定更为科学的保养保护方案。而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则要在科学的监测、勘测基础上,制定实施科学的修缮方案。

“有时候在观展过程中,观众会觉得展厅光线暗淡,这是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有机质文物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甚至还需要降低光的‘照度’等条件,如果光照特别强,从观众观感来说比较好,但是对文物有损伤。”任万平强调,“我们希望历经千百年的文物能够让更多的子孙后代看见。故宫博物院的使命就是以匠心呵护遗产,力求垂传久远,用文化滋养社会,弘扬民族精神”。

创新表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如何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阐述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这也是任万平持续思考的课题。

任万平始终把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讲好历史文化故事作为己任。为此,她策划了多项极具影响力的展览,例如,“龙凤呈祥——清代皇帝大婚庆典展”“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多项专题性与综合性大展。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想前期做好文物研究非常重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深刻阐释文物的价值,才能深入浅出地让非专业的群众看得懂,喜欢看,愿意看,让其在观展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形成感动,产生共鸣。”任万平介绍。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为了更好地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积极在网络、电视媒体上“整活儿”。

“2022年制作的‘抖来云逛馆’,让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各种国宝文物,通过短视频再度‘活’了起来,达到了上亿级的播放量。”任万平兴奋地说,故宫还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出了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纪录片《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文化产品,阐释文物中蕴含的中国古人智慧,激发受众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开展基于‘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建设的文物信息智能化检索系统,上线了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平台,现在已发布文物总数达到10万件以上。”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任万平表示,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多语种网站,现已推出英文版,今后还将推出法、俄、西班牙、日等语种,用更符合外国观众习惯阅读的方式,借助互联网,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促进世界和平,助力人类共同实现美好生活。

  • 分享:
  • 编辑:刘昱卓     2024-04-2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