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文娱

现实题材剧,无“奇葩”便不成戏吗

标签:文娱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钟玲

对于现实题材剧而言,“奇葩人设”并不是一种万能灵药,将现实中的“奇葩人类”搬上荧屏也应把握人设的“度”,不能毫无底线。既能平衡观众的“爽点”又做出正向价值观的传递,才是一个合格的角色该具备的应有之力。

■ 钟玲

由陈晓、童瑶主演的 《小日子》一开播,其格外“下头”的剧情就引发网友热议,而意见出奇一致的是对男主角朱劲草父亲的“恨意滔天”。原本国产剧里非常普遍经常刻画的婆媳矛盾,在这部剧里变成了尚能挽救的“潜力股”,全剧主打一个公公与所有人为敌的画风:单说人设,恶毒婆婆的形象在从前的国产剧里并不少见,但在《小日子》里婆婆的惹人厌程度,却远不及公公的万分之一。

没有边界感、插手儿子家庭生活的婆婆张善亚,虽然出场时依然有点“面目可憎”,但等她丈夫朱大力一上线,她就显得“憨厚可爱”多了,且除了生活理念不同和年龄造成的代沟,人还是善良的。可是朱大力就有点“人神共愤”。一些网友不禁评论他是妥妥的“封建余孽”,让人想要冲上去对他“一刀见血封喉”!他的极端行径和离谱行为不仅限于以己为尊、贬低妻子、家暴妻儿……还有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强行让工作繁忙的儿媳妇为了他宴请亲戚做一桌子菜,因为儿媳妇没有做到,就将自己写的几个小时都念不完的“朱氏家训”当众宣读,只为“整肃家风,立长辈之威”;为防儿媳妇分家产拒绝和女方父母一起买婚房,却在小两口离婚后硬要去分女方父母全款给前儿媳妇买的房,直接打上门讨说法……

数不过来,真的数不过来。由此,《小日子》里自私自利、心胸狭隘、蛮不讲理的朱大力,一举端掉了过往国产剧里老年男性奇葩标杆的“小饭桌”,一飞冲天成了“渣爹”的天花板。曾经在国产剧里因“奇葩”而被广为人知的父亲角色,诸如《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乔家的儿女》中的乔祖望,都只能甘拜下风奉他为王者,真是太疯癫了。癫的不仅仅是朱大力,还有男主人公朱劲草的二姨,偷偷摸摸地顺走外甥媳妇顾茉莉的全新名牌包,八字还没一撇就开始觊觎儿子黄牵牛正在追求的女孩的房产;朱劲草的追求者高夏菁,为了爱情便施展各种“阴谋阳谋”,生生把男女主人公的“小日子”搅和成了“悬疑+谍战”片……怎么说呢,就一堆“极品”全拼凑在男女主人公的生活里,就两个字:刺激。

与此同时,隔壁《欢乐颂》第三季和第四季里愚昧、偏执、蔫坏、无脑的何悯鸿也又又又上线了!并且越发疯癫,在“神经错乱”的赛道上加速度狂奔——与室友交恶,视父母为仇敌,不分是非黑白,像患了“被迫害妄想症”,对任何人的好意都有她自己体系里的一套揣测与理解。虽然不知这个角色最后会如何洗白,但她的发癫过程已经让人追剧时义愤填膺,血压飙升了一轮又一轮。最初,她的面貌还只是一个伪善的“键盘侠”,如今已是“人见人厌”。

近几年来,国产影视剧里如朱大力、何悯鸿这样能够激怒观众情绪的人设并不是孤例,《都挺好》里苏明玉的母亲赵美兰、《安家》里房似锦的母亲潘贵雨……都曾经是“人民公敌”。不得不说,影视剧里的这些极品人设,虽然人物特质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达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辨识度高、讨论度强,以一己之力惹怒众生被观众讨伐,且骂声不绝于耳。

追剧如受虐,也不知这些奇奇怪怪的人类,是怎么从万千大众中被挑中“脱颖而出”的。但在追剧时恨不得怒砸电视之后,也冷静下来思考:虽说反派角色可以增加戏剧冲突和话题讨论度,但如此夸张的人设,缘何越来越多?在如今的现实题材剧里,何以“炫丑”“炫奇”成了新的流量密码?这是在迎合观众的口味还是在刺激观众的神经?

必须承认的是,在影视剧产业越来越繁荣的今天,人们的审美也在与时俱进,在传统的真善美人设已成常规操作之外,能够刺痛人心、引发厌恶的反派塑造也已成作品的出圈途径之一。因此,不断挑战人们三观与认知的奇葩人设才会频频占据荧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角色换来的只是观众短暂的情绪失控,并不能让作品成为映射现实的经典之作,还会让观众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倦情绪。这一点,从《欢乐颂》第三季到第五季持续下跌的口碑与收视率就可以发现。

生活原本就不是只充斥着温暖与美好,人类的面貌也本就多元,恶女、渣男在现实世界的确真真实实的存在,但在生活中他们都有多面性、立体感,然而国产剧中的此类反面人物,却越来越脸谱化,其行为没有多少逻辑,只是不折不扣的工具人。“奇葩”也有段位,以往的角色里,《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偶尔也会有一点可爱的地方,《乔家的女儿》里的乔祖望时不时也会呈现他的父爱,他们的人设比较立体,有优点有缺点,虽然看起来都很讨厌,但是他们都有两面性,不是简单的反派的符号,反观《小日子》里的朱大力、《欢乐颂》中的何悯鸿,就“黑”到没有缘由,“恶”到不可理喻。

能够理解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效果,影视剧确实需要设定一些争议角色,但为了流量和传播度,就设定一些人格扭曲、品行不端的人,不考虑人物的性格是否丰满、不思索剧情的逻辑是否通顺,只过度专注于塑造他们的“奇”,为他们的“恶”层层加码,纯纯将现实题材剧变成恐怖片,是不是理解错了戏剧的内核?如此这般的现实题材剧,倒不如说是一种发疯文学,而这些奇葩人设也只是让观众情绪无法宣泄的“丑角”罢了。

在旧时戏班中,曾流传这样一句俗谚:“无丑不成戏”,这原本是一种对丑角的褒奖,换到今天的影视业态里来,“无丑不成戏”却成了一种讽刺。主创们在追寻更多元化和更自由表达的同时,也应该懂得迎合观众的“口味”不是第一要素,更猎奇的角色形象也并非人们热衷追捧的对象。对于现实题材剧而言,“奇葩人设”并不是一种万能灵药,就算将现实中的“奇葩人类”搬上荧幕,也应把握人设的“度”,不能毫无底线,更不能罔顾剧情的逻辑与人性的复杂程度。在故事本身逻辑自洽的背景下,于展现人性阴暗的同时,能给观众带去反思,既平衡观众的“爽点”又做出正向价值观的传递,才是一个合格的剧本与合格的角色该具备的应有之力。以“奇葩人设”吸睛,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投机取巧,在换来热搜的同时也必将出现反噬。


  • 分享:
  • 编辑:范语晨     2024-03-27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