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观点

安妮·埃尔诺作品集(第二辑):书写生命 墨染人生

标签:观点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俞琏

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202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极具现实色彩,无论是从文学叙述的技巧、叙述的角度、叙述的心态,还是对生活的理解,在世界当代著名作家中都独树一帜。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安妮·埃尔诺作品集(第二辑),系统地向中文普通读者、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展现世界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俞琏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作品集(第二辑),包含《我走不出我的黑夜》《相片之用》《看那些灯光,亲爱的》《外面的生活》《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五本书均为国内首次引进和出版。

安妮·埃尔诺1940年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海滨小城伊沃托,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食品杂货店。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讲述她的经历与回忆,都是真实的故事或是耳闻目睹的事情。她曾于1984年凭借小说《一个男人的位置》获得法国雷诺多文学奖,并于2008年以小说《悠悠岁月》荣获法国杜拉斯文学奖,于202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安妮·埃尔诺作品集(第二辑)在内容、体裁、题材上更加多样,其中既有作家早期处于文学探索阶段时的虚构类作品,如《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也有纪实类非虚构作品,如《外面的世界》;既有探望病中母亲的日记体作品,如《我走不出我的黑夜》,又有《相片之用》这种两位作者围绕同一个主题创作的“四手联弹”创新作品。

——《我走不出我的黑夜》

《我走不出我的黑夜》是一部关于衰老、死亡和母女关系的沉思录。书中真实记录了作者照护失智症母亲时的沮丧、恐惧与和解,感情克制却直入人心。它记录了安妮·埃尔诺试图帮助母亲从阿尔茨海默病康复,但最终徒劳无功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她感受到的内疚、恐惧和沮丧。

就像从未和解的童年暴力记忆和无法释怀的对母亲的爱一样,虽然“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会化为乌有,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有些事情将永远存在”。“我走不出我的黑夜”是作者母亲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埃尔诺对我们所有人的告白,告诉我们从生活的痕迹中找到新的希望。

——《相片之用》

安妮·埃尔诺曾和她的爱人马克·马力,拍摄下14张两人温存过后的杂物相片。在拍摄这些相片的前后,埃尔诺罹患乳腺癌。这位用自身经历书写生活的作家将自己缺失的身体转移到相片之中。对她来说,相片的用途不是记录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未来。

《相片之用》用文学诠释“向死而生”,用文字写下的“相片”,记录着昨天的欲望、今天的缺席、明天的死亡预兆。一旦用手触摸照片,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渴望和作者一起用照片和文字超越我们无法战胜的时间。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

安妮·埃尔诺一直在突破关于哪些故事值得讲述、哪些主题值得探讨的约定俗成的界限。在《看那些灯光,亲爱的》中,她将目光投向了大卖场和超市。这是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特征,但在文学作品中却鲜有关注。这本书是安妮·埃尔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书写,作者通过观察超市,思考社会阶层、消费主义、女性地位,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埃尔诺用一年多的时间记录了她对位于巴黎郊区的大型连锁超市欧尚的访问。在她看来,超市是“一个巨大的人类聚会场所,一个真正的人文景观”。她用无情的犀利观察,打量着这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场所,号召探寻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

——《外面的生活》

《外面的生活》是一部长达7年的社会观察记录。在这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日记中,埃尔诺将她的视角转向了生活中那些日常小事与国际大事的交会点,反映了私人生活与更广阔世界的相遇。从波斯尼亚的战争到全球的贫困和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从巴黎地铁里的恐怖袭击到与商店店员的细微互动……埃尔诺发人深省地观察,描绘了世界对内心生活形态短暂而持久的印象。

——《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

《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的主人公是一位初中毕业即将步入高中的青春期女孩安娜,她渴望了解世界,接触他人,但终究无法摆脱冥冥之中的孤独。伴随着成长,安娜对父母、教育和性的感受也在不断变化,她变得更加成熟,但也更加矛盾和不快乐,失去了中学时代的纯真。她发现自己在教育水平和世界观上都超越了父母,离他们越来越远。

安娜的故事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意识流写作的描述下精彩纷呈。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埃尔诺的写作风格的发展,还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大师的文学转折点。

  • 分享:
  • 编辑:裘安     2023-12-19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