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亲子

以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寻求建设性协作的共识

标签:亲子 | 来源:中国妇女报

本期做客专家

代秋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著有《履行父母责任的前提是其监护能力的提升》《形成“儿童友好型”亲子模式至关重要》等作品。

Q:

我儿子今年读高二,很有个性,或者说有点儿非主流,对数理化等学科不感兴趣,成绩马马虎虎。他喜欢艺术,想报考艺术院校,这个想法遭到他父亲的强烈反对。在他父亲看来,将来报考传统的理工科、金融、商科这类比较热门的专业才是王道。父子俩无法有效交流,关系剑拔弩张,家庭气氛也很紧张。

思雨

A:

思雨,你好!

从信中的描述来看,你的担忧主要有两点:一是儿子学习成绩一般;二是父子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其矛盾集中表现为父亲不认可孩子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选择。

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会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临近成年,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主体,在很多涉及自身的事情上,一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和个性化选择。当然,主体性表达和主体性选择是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在呈现的部分,也是家庭养育过程中日常处理的事项。父母作为成年人,其视角和孩子的视角并不总是一致的,出现冲突和矛盾是正常现象。在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看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个人选择,直接反映了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状态和亲子沟通模式。家庭,是以情感链接为基础的关系场域,努力看见并理解孩子的选择和需求是亲子有效沟通的重要基础。

家庭之外,包括学校和社会,是以规则和事实为基础逻辑的运行机制,其评价标准有客观性和其自身的规律特点。比如说学习成绩,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影响成绩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兴趣度、专注投入度、逻辑是否完整、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你在信中只提到一点,虽是一笔带过,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是人的主观状态,但能够直接对客观结果产生影响。对知识学习来说,兴趣度直接决定了人的专注投入度。即使是简单易懂的科目,如果无法身心投入,也可能会因为马虎、疏忽而遗漏信息点或者计算错误。

从成年人视角看,会更加关注社会规则和主流的评价体系,这是客观现实。而从孩子视角看,即便是高二学生,其所谓的喜欢,有无掺杂情绪对抗和逃避现实困难的因素,需要家长细致了解并与之深入沟通。也就是说,兴趣虽是主观状态,但也同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的紧密度。对孩子来说,有些是真的兴趣和喜欢,但有些所谓的喜欢和兴趣,是因其游戏性、娱乐性或者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实困难而采取的选择,并非真的擅长或经过多方了解、客观评估后深思熟虑决定的。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需要有效沟通,而有效沟通必须以良性亲子关系为前提。良性亲子关系的构建在于点点滴滴的日常相处,在于父母能够看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愿意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够真正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亲子之间会有矛盾和选择冲突,但原则上肯定是“谁的事情,谁是主体,谁有选择和决定权”。在个别事情上,亲子之间会有尖锐的冲突和矛盾,这往往基于父母和孩子所处的不同年龄段而形成的认知差异。父母的判断有其道理,但是,如果亲子之间没有良性互动的基础,而是情绪对抗或者自恋对抗的状态,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可能越发不计后果,甚至不惜损人损己也要与父母对着干。

破解的关键在于孩子认同能力的构建。认同能力是孩子顺利社会化的基础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能够认同父母、他人和社会规则的前提是自己的需求曾经被看见、理解和满足过,也就是曾经被认同过。对于父母来说,就是努力为孩子提供适应性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在满足孩子需求构建良性关系的基础上,放下身段,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担忧和现实困难。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告知孩子现实边界和社会规则,通过访谈和调研等各种方式,与孩子一起深入探讨不同人生选择的利弊。以情感链接为基础,以孩子为主体,以建设性为导向,共同探讨未来的人生方向,寻求建设性协作的共识。

  • 分享:
  • 编辑:陈洁     2023-12-1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