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专题 > 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 代表风采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

搭好“桥梁”,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

标签:代表风采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李熙爽

/人物小传/

秦和,吉林外国语大学创办人、校长,教育学博士。1993年,30岁的秦和回到家乡吉林,开启了她的办学生涯。如今,吉林外国语大学已成为吉林省应用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培养基地和“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在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当天,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第一次见到了秦和——温文尔雅、仪态端庄。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与她共事十余年的老师却说:“提到秦校长,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一个‘勇’字。”

“勇”,即勇敢、有胆量,这个字贯穿了秦和近30年的创业全过程。20世纪90年代,秦和在国外工作时发现,“我国许多涉外工作人员懂外语不懂专业、懂专业不懂外语。”她说:“想要进行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语言是一道‘桥’。如果这道‘桥’搭不好、搭不稳,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从那时起,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应用型外国语大学、为国家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在秦和心里扎下了根。

1993年,30岁的秦和重返祖国,回到家乡吉林,开启了她的办学生涯。

如何获得起步所需资金,是秦和办学道路上的第一难题。为了给老师们发工资,秦和想到了一个笨方法,利用自己的语言特长赚钱,并为此创办了华侨翻译社。她告诉记者:“我永远也忘不了,翻译社第一天的收入是3块7毛8分钱。看到这笔‘巨款’,几个老师都哭了,问我说‘校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办一所大学?’”

尽管困难重重,但秦和始终坚持不懈。她说,自己总是相信,办法会比困难多。秦和与同事们想尽办法、四处筹措,最终用了一年多时间获得起步资金,于1995年圆了办学梦。2006年,她又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所有资产全部留给社会,将办学积累的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她说:“学校是一所创业大学,也是一所公益性大学,创业精神和公益精神,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转眼间,吉林外国语大学已成立28年,已成为吉林省应用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培养基地和“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

如今,“勇”字仍然挂在秦和心头。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勇于正视民办高校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秦和坚定地说:“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有竞争力?如何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这些都是我持续思考的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就学机会,而是要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多年来,秦和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与推动始终不变。这次聆听了中国妇女十三大报告后,秦和也将目光聚焦于教育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高等教育中女性学生占比持续过半,女科技工作者占45.8%……看到这样的数字,感觉十分欣慰。”秦和说,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各行各界的佼佼者,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更加深入,妇女发展实现全方位进步,她很荣幸,能成为这一切的参与者、见证者。

“我将以中国妇女十三大为契机,带领全校师生聚力二次创业,朝着建成精品、非营利、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而砥砺奋斗,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外语外事人才,展现‘半边天’的别样风采,在新征程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秦和说。

  • 分享:
  • 编辑:李萌     2023-11-28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