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改革进行时

从“腾笼换鸟”“高位推动”到制度设计

绿色发展助推深圳打造“生态特区”

作者:叶海燕 林志文 耿兴敏  刘昱卓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8-08-03

  绿色发展助推深圳打造“生态特区”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叶海燕 林志文 耿兴敏

  □ 见习记者 刘昱卓

  草地、绿植,郁郁葱葱,微风碧水,蓝天白云,隔海遥望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高山连绵……深圳湾公园东起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北靠滨海大道,南临深圳湾,从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滨海休闲带西段到蛇口,这个海滨生态公园长约20公里,面积约20.67公顷,像一条美丽的巨型绿色项链,环绕着深圳西南部的沿海长廊。

  这里成了深圳市民和游客最爱的地方之一,它和全市近千个公园一样,成为深圳这个绿色城市的耀眼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圳模式,推动绿色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健全制度体系,走出一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为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破题探路:“生态特区”肩负大任

  2011年12月30日,大鹏新区成为深圳的功能新区。

  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生物资源的大鹏半岛,有着全区保存最为完好、价值最高、深圳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区,有着三张闪亮的国家级招牌名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森林覆盖率76%,野生植物种类占70%,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的珊瑚群落覆盖率50%,空气质量优良率97.5%,接近国际一流生态城市标准,近岸海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三年全省夺冠……自然成了深圳名副其实的绿肺、后花园、特区中的生态特区。

  深圳10个区中大鹏新区是全市唯一一个不考核GDP的区域。生态岛、生物岛、生命岛、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这个不以经济为考核标准的新区努力坚持生态立区,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大鹏样板,为全市乃至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破题探路。

  发展三个重点特色产业,淘汰低端产业,16项在全国先行先试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举措纷纷落地,建立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改革体系,大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生态建设影响力不断提升。

  绿色转型:“双提升”与“双下降”

  深圳坚持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腾笼换鸟”“高位推动”大气治理,起步较早,措施实,力度大,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双赢。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2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8.31万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居全国大城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8.6%,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同时,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同比下降4.22%和10.3%,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国家和广东省下达的减排目标要求,实现资源消耗强度、污染排放总量“双下降”。

  2009年,作为国家试点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试点环责险。2017年率先试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将化工行业、电镀线路板行业、危废经营单位等环境高风险企业全部纳入强制责任保险范围,在保障人身、财产赔偿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损害纳入了赔偿范围,不断创新绿色保险制度。

  率先在全市范围永久禁行黄标车,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41.4万辆;

  近五年安排新能源车补贴129.7亿元,累计投放新能源汽车12.3万辆,公交车100%纯电动化;

  全国率先全域禁燃高污染燃料,淘汰全部散煤和普通工业用煤,所有燃重油电厂全部改天然气。

  近年来,全市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好转的态势,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4.0%,大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十位,也是GDP前二十城市中唯一达标城市。

  制度设计: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深圳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先后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创造性设立环境形势分析会制度,促成重点热点环境问题的解决,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环境监管模式和长效机制。

  2005年,深圳在国内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约占全市面积50%的土地划为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限制城市开发建设。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形成独具特色的“三轴两带多中心”轴带组团结构,以组团隔离各个片区,限定城市增长边界,减少生态影响和环境压力。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园总数达942个,绿道2400公里,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森林覆盖率40.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平方米,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近一年的巩固提升,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成功繁殖的珊瑚幼体技术已经成熟,拯救大鹏海域濒危状态珊瑚群行动将进入规模化实施阶段。未来两年内将在大鹏新区大澳湾海域种植珊瑚20万株,恢复珊瑚群面积100亩以上;未来10年,将通过人工种植技术逐步恢复大鹏海域四大珊瑚群生态原貌。

  两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557个“广东省宜居社区”, 6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深圳生态文化意识明显提升,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团体、公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公益性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市民逐步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建立了11个环境教育基地和7所自然学校,环保组织140多个,志愿者超过2.2万人,环保志愿义工规模全国最大,环保志愿义工人数全国最多。

  补齐“短板”:“脱胎换骨”式转变

  河流污染严重,这曾是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深圳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深圳全市310条河流中,过去有133条黑臭水体,地下管网欠账5000多公里。

  深圳2015年起开始治水提质攻坚,计划安排816.5亿元,推进1181个项目,在“十三五”期间解决水污染问题。

  在创新实施“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基础上,建立以水质为导向的倒逼工作机制,对全市310条河流的402个断面水质开展“一周一测”,每两周对各区水环境质量和水质变化幅度进行排名。

  2017年市委下定决心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担任深圳市正、副总河长,亲自担任污染最重、治理难度最大的茅洲河和深圳河河长,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投入财政资金200多亿元,新增污水管网2009公里,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消除了53条黑臭水体,特别是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实现不黑不臭,茅洲河、观澜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稳步改善。

  截至2017年底,深圳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2座,总处理能力达到519.5万吨/日,在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

  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还有80条亟须治理、污水管网缺口达2353公里。市委按照党中央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部署,在今年3月召开了治水提质大会战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了今年再投入336亿元,启动项目397个,整治河道153公里,新建污水管网2353公里、补齐历史欠账,完成62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明年再完成18条黑臭水体整治,到2019年全面实现所有河流不黑不臭。

  深圳将举全市之力打好治水提质攻坚战,努力推动深圳水环境脱胎换骨式的转变,真正实现蓝天碧水绿地,更加宜业宜居宜游。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深圳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富民强国之路,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深圳以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突出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双赢的新模式。

编辑:吴苏锦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