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观点

全球语言治理视野下的中文性别平等推进

标签:观点 | 来源:中国妇女报客户端 | 作者:李英姿

·阅读提示·

语言在塑造文化和社会态度方面能发挥关键作用,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是促进性别平等和打击性别偏见的有力手段。在加快实现性别平等、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中文性别平等的推进。2023年4月20日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前夕,本文作者探讨了全球语言治理视野下的中文性别平等推进现状、问题及建议。

语言在塑造文化和社会态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是促进性别平等和打击性别偏见的有力手段。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发出各国应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言的倡议,英语、法语、德语等不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用语、不公正用法等因此大为改善。2020年2月24日,联合国妇女署发布《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至此,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全部出台。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性别平等、保障妇女人权发展。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了《北京行动纲领》,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要“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理念也逐渐广为接受。几十年来,中国的性别平等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文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加快实现性别平等、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中文性别平等的推进。2023年4月20日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前夕,笔者将探讨全球语言治理视野下的中文性别平等推进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问题

中文性别歧视现象长期存在。长久以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中文中有时会使用“长舌妇”“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见”“红颜祸水”等谚语、习语,妇女被刻画为爱八卦、脆弱、没有文化的形象。还有一些专业性强的职业称谓,如果称呼女性,则要加上“女”字强调,比如“女法官”“女律师”等,其实这也是性别歧视的表现。中文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并没有因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提倡而销声匿迹。

新媒体中的中文性别歧视现象。即使是新兴词汇,中文中歧视女性的用法依然存在,针对女性、带有歧视色彩的新兴性别称谓语远远多于男性。媒介的语言规范和言语行为会对全民的语言社会化产生影响,因为其不仅会提供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会提供各种不同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对个体的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新媒体领域中的性别语言歧视现象应予重视。

国际组织中的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问题。《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中把英文“widow”直接对应为中文的“寡妇”,“寡妇”一词在此处被认为是应避免使用的包容性弱的词语,与之相对应的包容性强的词语是“丧偶妇女”。实际上,就男性而言,与“寡妇”一词意义相对应的是“鳏夫”,按照性别包容性语言的判断标准,“寡妇”不应是包容性弱的词语。因此,与英文“widow”对应更准确的中文词汇可能是“遗孀”。“遗孀”暗含的意思是附属于男人,而且就男性来说,没有和“遗孀”相对应的词汇,显然包容性更弱,应是不鼓励使用的。

实现中文性别平等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的深入人心,中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必将逐步改观,但要真正实现语言性别平等这一目标,仍需整个社会及全体公民的不懈努力。

重视语言性别平等研究。相比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文作为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更多是一种隐性的性别歧视,难为人所察。因此,加强中文中性别歧视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很有必要。不仅要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定型观念的表述,坚决抵制那些对人们精神上、心理上造成侵犯和损害的威胁、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还要积极探讨包容性语言的表达手段或方式,以消除对性别,尤其是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性别语言研究涉及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需要我们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公正、客观地描写、解释和研究中文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对于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视和研究有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改变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成见、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在我国性别研究领域和语言学研究领域,性别语言研究尚未成为显学,我们应积极与国际性别语言研究接轨,同时立足本土,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语言研究。

加强中文性别平等宣传。语言平等是性别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价值多元的新时期,更应从语言性别平等视角加强文化传媒领域的引导和监管,提高大众使用性别平等语言的意识,促进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除了强调具体词汇的用法外,视觉材料和听觉材料的使用也应基于性别平等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加强男女语言性别平等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弘扬先进性别语言文化。通过多重举措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推动先进性别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语言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使中文性别平等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

重视中文性别平等教育和培训。中文性别平等的普及需要从教育领域抓起。最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重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明确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推动中文性别平等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势在必行,要在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反映,尤其是教材、出版物中出现的语言性别歧视用法应予以修正。只有中文性别平等理念具体化、生活化、多维化,才能切实提高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成效,才能唤起全社会的中文性别平等意识。

积极参与国际语言治理。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随着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和重要性日益提高,中文也要与时俱进,以更积极的方式提高性别包容性。在全球语言治理的框架下,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的协作,在更好地理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语言治理理念的基础上,解释、传播、评估并因地制宜地践行相关政策,以更加开放、自信、有为的姿态参与国际组织语言治理议题,包括语言性别平等相关政策、规则、标准等的研究、制定、修订、评估等,为全球语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语言治理规范的全球话语权,增强中文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为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副研究员)

注:本文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0年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资助。

  • 分享:
  • 编辑:杨蔚然     2023-04-11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