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女主角

夏培肃:“中国计算机之母”

标签:女主角 | 来源:中国妇女报

1985年夏培肃(右二)获赫里奥—瓦特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夏培肃(1923—2014),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1923年,夏培肃出生于重庆市。在幼时,夏培肃便展露出数学天赋,曾在家庭教师指导下用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完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相关知识。抗日战争期间,夏培肃立志工业报国,1940年她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后于1945年免试进入交通大学重庆分校电信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47年8月,夏培肃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夏培肃博士毕业后,与校友杨立铭结为连理,并留校做博士后。

1951年,怀着知识报国理想的夏培肃回到祖国,前往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任职。195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拟在清华大学遴选科技人员。有着坚实数学基础和在电路方面积累丰富知识与经验的夏培肃被选中。正是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将夏培肃推向了她为之奉献一生的计算机事业。

1953年至1956年,夏培肃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其间,夏培肃侧重研究计算机的逻辑设计,负责计算机基本逻辑电路实验。1956年4月,夏培肃参与制定我国计算技术方面的远景规划;同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此后她一直在该所工作。

除科研以外,夏培肃当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培养专业人才。1956年,夏培肃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原理讲习班,主讲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还重新编写了《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这是我国在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第一套系统完整、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创性自编教材。该班培养的700多名学员,后来成为我国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说,夏培肃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58年,恰逢研究所计划研制一台小型计算机,夏培肃负责这台名为“107计算机”的总体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和可靠性设计。1960年4月,“107计算机”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20小时30分钟,成为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此后,这台计算机不仅服务教学工作,而且承接了许多科研课题任务。

夏培肃始终强调自主创新和掌握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她提出最大时间差流水线原理,提高了计算机运算速度、缩短流水线计算机的时钟周期;负责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150-AP的运算速度可达1400万次/秒,用低成本实现高于当时美国对我国禁运的同类产品的运算速度,在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

从20世纪60年代起,夏培肃开始培养研究生。在她的学生中,李国杰院士领导的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打破国外垄断;胡伟武领导的龙芯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高性能CPU芯片“龙芯”,为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011年,夏培肃获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2014年,夏培肃与世长辞。她在中国计算机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财富,供后人继续攀登。不仅如此,她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严谨治学、创新求实的思想,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品质,为后学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楷模,是晚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 分享:
  • 编辑:肖睿     2023-04-0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