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家庭教育

培养劳动意识 树立正确观念

在劳动中收获赢得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

标签:家庭教育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陈若葵

■陈若葵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从之前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9月初,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将劳动课正式写进课表。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此次课程标准的出台,在学校教育领域明确了国家层面的规范要求。除了在学校方面推进,劳动教养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家校合力,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回归,使孩子们体会劳动如何创造美好生活,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然而,目前家庭在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近日对20980份调查问卷所做的统计分析显示:当前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足,劳动教育严重脱离日常生活。超九成中小学生都参与家务劳动,但家务劳动技能也不足,会炒菜做饭的比例较低;农村孩子大多不会干农活。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技能都达不到规定标准,初高中学生的差距更大。

除了上学,孩子大部分时间与父母相处。与学科教育相比,劳动教育更具实践性,也更容易在家庭中进行,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之中,渗透于饮食起居、洒扫庭除之间,在日积月累的操练中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是值得每个家庭认真探究的课题。

顺势而为不必为劳动而劳动

孩子模仿父母、长辈,抢着干这干那,却被家人误以为“添乱”或“应该读书、做题、练琴、画画”的时候,其实恰是家长顺势而为引导孩子学习“干活儿”的好时机。与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明确的目的而让孩子劳动相比,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学龄前的孩子看到家长擦地,照葫芦画瓢,结果跟涂鸦似的,地板被孩子越擦越脏;趁家人不注意,踩着小凳子,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卫生间的洗脸盆洗刷得干干净净,却用了大量的洗手液,卫生间里湿漉漉一片,孩子身上的衣服也湿透了;拿刀切菜动作生疏,依然兴趣十足……孩子诸如此类的尝试常常令家长大呼小叫连忙制止,或指责孩子“帮倒忙”,或渲染危险,这在客观上抑制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

孩子好奇心强,爱模仿,这其中有他们力所能及的和力所不及的,包括自理范畴的和家务范畴的。他们之所以抢着干,实际上并没把它们看成是劳动内容,而是觉得“好玩”,是有趣的游戏。家长千万别错过孩子这个想干又不大会干的关键期,依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放手让他们自己系鞋带、扣纽扣、收拾书包书桌、叠衣服、擦桌子、扔垃圾、择菜、洗碗、切菜、炒菜、修理物品……无论孩子做得好不好,都及时肯定、表扬、鼓励以强化他们爱劳动的优点,激励他们越来越爱干,并根据实际情况传授技艺,帮助他们反复试错、琢磨、改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越干越好,远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此,在孩子主动性爆棚的时期,家长绝不可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泼冷水。

体验劳动快乐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浓厚的劳动兴趣是良好的开端,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最终的归宿。孩子的劳动意识、技巧、能力和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亲身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过程和体验尤为重要,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家长要巧妙地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抓住衣食住行等劳动实践机会,将自理项目和家务活儿融入他们的日常安排中,创造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家长耐心指导,循循善诱,把枯燥的劳动变成充满趣味的活动,比如,告诉孩子拖地时在水中加些花露水有驱蚊效果;用热水烫一下西红柿,能轻松剥掉西红柿皮。了解、尝试了这些生活小窍门,孩子就容易觉得劳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针对性地反复操练、熟能生巧,每年掌握几项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可能跃跃欲试,探索一些生活小发明。

家庭劳动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天天做,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父母的劳动教育观念与方法,对于孩子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周家庭劳动的内容,由孩子选择一个固定的岗位,如洗碗、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周末给家人做一个菜或一顿饭等,每周一次贴出家庭成员所承担的家务劳动安排,包括家长和孩子各自应做的事情。也可以规定一个家庭劳动日,让孩子负责安排每个人的任务,事先列出劳动清单,比如,妈妈拖地,爸爸收拾厨房,孩子整理书架;爸爸煮饭烧菜,妈妈打下手,孩子负责端菜、摆碗筷……父母在和孩子一同体验劳动的过程中,随时给孩子示范如何规划做事的程序,能又快又好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合理安排以提高效率。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还需要一家人各司其职,相互提醒,相互关心,相互体谅,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切忌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家务或整理自己的房间,这有可能让他们从心底深处抵触劳动。同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娱乐,与劳动之间的时间分配,避免劳动成为孩子的负担。

当孩子完成一项劳动时,家长应及时给予具体的肯定、夸奖,而非笼统地说:“你真棒!”例如,可以告诉孩子:“今天家里大扫除,多亏了你的加入,我们至少提前一个小时结束战斗。”“你今天帮妈妈扫地时,居然把沙发下面的灰尘都扫干净了,真仔细。”“你整理书桌时,弟弟也学着姐姐的样子自己收拾玩具,姐弟俩都爱整洁,真好!”父母这样评价,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尊重自己的劳动,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能比较持久地保持劳动的热情。

另外,要爱惜孩子的劳动,比如,当孩子擦地后地板未完全干燥时,家人尽量不走动,避免踩出脚印破坏孩子的劳动成果。如此,孩子也会由己及人,感知家长的辛劳,珍惜父母的劳动付出,推而广之,就会越来越自律,主动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做一个品德良好的人。

把劳动从日常家务拓展到室外

家长可以拓展家庭劳动教育的范畴。城市家庭在阳台种植花花草草,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小型果蔬;有条件的家庭,在郊区租赁一小块地,种些蔬菜水果,周末和假期一家人去田间享受暂时的田园生活,让孩子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亲自为它们锄草、施肥、浇水、收获,了解植物生长并非看起来那么容易,需要精心照顾,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也能提升孩子爱护身边花草树木的意识。在家中饲养乌龟、金鱼、小鸟、兔子、猫狗等宠物,请孩子负责换水、喂食、洗澡,在照顾生命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了解动物的习性,还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形成珍爱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室外的家庭劳动还可以扩展为周末、节假日带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植树、灭蚊蝇、锄草、扫雪等公益劳动;去敬老院、孤儿院、医院、图书馆做志愿者,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懂得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培养爱心和奉献精神,收获劳动和助人的幸福感,是很好的体验式劳动教育。

爱迪生曾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将家庭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孩子在亲身劳作中掌握多种劳动技能,习惯于服务自我与他人,从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敬畏劳动,获得心灵的满足,拥有赢得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12-1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