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专题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报道 > 各地反响

奋进新征程,中国农科院专家学二十大报告谈非凡十年

标签:各地反响 | 来源:中国妇女网 | 作者:杨娜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连日来,二十大报告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多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表示,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热情和干劲,坚定了积极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力争取得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过去十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扶贫’‘脱贫’这块儿,变化特别大。”10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曹坳程,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不是他熟悉的科研工作,而是提到了我们国家的脱贫成就。

10月16日上午,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提到:“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报告把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列为十年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

38年来,曹坳程北涉东北黑土地,南到云南中缅边境的小县城,在没有疫情的时候,一年有大半时间在各地农田走访。作为研究植物土壤病虫害的专家,曹坳程用技术帮助乡亲们栽出健壮的庄稼,实现脱贫致富,也亲自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见证了脱贫攻坚给贫困乡村带来的变化。

“前几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扶贫点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是由我负责。因为偏僻,第一次去福贡县,连路线都查不到。”曹坳程回忆,后来从北京坐飞机到云南昆明,又从昆明飞到保山,可到了保山却没有通到福贡县的火车和汽车。最后跟当地人打听后,坐3个多小时汽车去怒江州州府六库,从六库坐汽车“挪”了12多个小时才到约180公里外的福贡。“因为路况很差,土路上车很多,但都走不动。”到了福贡县,望着整个县城就一条500米左右主街道,街道路面坑坑洼洼的,两边的房子很破,曹坳程感叹“很少见到那么穷的县城”。

曹坳程第二次去福贡时,那里已经开始修路了。彼时从六库到福贡只要6个小时左右就到了。等到过完年他第三次去福贡时,从六库到福贡那段路基本上已经修好了,差不多3个小时就能到了。而且,整个福贡县面貌大变样了,“我深刻体会到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帮助这个县的发展。比如,有给他们修路的、还有给他们盖房子的,有帮助把当地农产品卖出去的……。当地的干部也比较有担当,最大的领导负责与最困难的家庭帮扶对接。有些人家住在山上,看着很近,其实这些领导到了车行不了的地方,通常还要再走两三个小时才到要帮扶对象家,去了一方面帮扶困难人家改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动员他们从山上搬迁下来,住到山下政府新建的房子里。”曹坳程感慨说三四年间,眼见福贡县交通更顺畅了,县城面貌一新,比过去几十年变化都大,他真切感受到了我们国家扶贫工作的明显成效,“正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了,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曹坳程表示,将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把广袤田野当作科研实验室,研发实用可行的技术传授给农民,培养热爱农业的“新农人”,努力为实现我国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曹坳程在云南马关县科技扶贫时,带动当地妇女种植三七实现家门口就业

十年埋头摸索青花菜“芯片”,矢志不渝让中国人碗里装中国菜

秋高气爽,在山西清徐县西怀远村的地里,绿莹莹长着一大片青花菜。在这些青花菜中,好几个品种“娘家”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20日下午,远在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十三五”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花菜岗位专家李占省,通过手机边翻看西怀远村发来的青花菜图片,边与对方交流几种青花菜的长势。

青花菜又叫西兰花,包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是我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吃的多半是外国种子栽在中国土地上的“进口货”。

“近些年,青花菜、胡萝卜、洋葱、甜菜等蔬菜主要依赖进口,有的高达95%以上,价格受制于人,被国外垄断,严重影响了我国种业市场的稳定,成为严重的‘卡脖子’问题。”李占省告诉记者。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内种业流传一句话,叫“国产种子论斤卖,进口种子按粒买”,充分表明了我国种业仍是集约型而非科技型,缺少高质量发展。

李占省回顾10年前,我国青花菜育种还处于跟跑阶段,2000年至2012年,我国主栽品种基本全部来自国外。

“2007-2012年,我们自主育成的青花菜‘中青9号’(绿奇)曾取代了兰州主产区主栽的国外品种万绿320、绿冠等,成为实现进口替代和规模化种植的首个国产品种,当地市场占有率曾达到85%以上;彼时我国的青花菜育种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李占省说,十年来,我国不但优化提升了青花菜雄性不育制种技术,在一些领域走到了国际前列,形成了科企联合的新局面,青花菜新品种实现了耐寒低温不紫,耐热不易黄化、耐贮性提升等综合商品性的提升,进口依赖程度由原来的97%以上下降到了82%。同时,我国青花菜在抗病和高营养育种方面初步实现了领先优势。

“这是我们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和现代育种技术最新育成的两个新品种,中青15和中青118。”李占省向记者展示他手机上的两张青花菜图片介绍说,中青15将成为我国春青花菜实现进口替代的优势品种,中青118是我国秋青花菜实现进口替代的潜力品种。它们商品化后将大力提升青花菜种源自主能力,切实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届时中国人碗里装的更多的是中国菜。

李占省(左一)在试验田里传授青花菜选种技术和标准

创新作物栽培技术,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安排,要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玉米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21年种植玉米6.3亿亩,从东北到西南和西北的新疆甘肃都有种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谢瑞芝,从事玉米研究20多年了,她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生产技术提高玉米的产量。

在我们国家,大概60%的玉米做饲料,30%玉米用于加工,只有10%作为人的口粮和种子。虽然,人吃的玉米数量有限,但玉米作为鸡猪牛羊等动物饲料,玉米的产量和价格变动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生活中肉蛋奶的供应。

“玉米已从传统的种植方式向现代化的种植方式转变。我们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近10年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将玉米采收从传统的‘收穗’,变成玉米机械籽粒直接收获。另一件事情是研发推广“玉米密植滴灌”技术。”谢瑞芝说。

谢瑞芝介绍,玉米收获是玉米生产中用劳力最多的一个环节。以前农村收玉米都要一棒一棒的掰下来,即使后来使用的收获机器也是“摘穗剥皮”为主,玉米棒收完后回到家里进行晾晒、脱粒,之后再晾晒、贮存和销售。晾晒的时候,玉米籽粒铺的道边到处都是。

而玉米粒收方式,在地里采收时,机器直接打出来的就是玉米粒,可以直接收储或卖给粮商。“玉米粒收方式既又不减产,还降低了粮食收获成本和粮食产后损失,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谢瑞芝说,这项玉米粒收技术研发了十年,在2019年、2020年成为全国农业十大主推技术之一。

目前,谢瑞芝的团队正在推广应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据水利部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2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为3644.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5%。我国目前又是世界上灌溉面积比较大的国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环节。

“‘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是在滴灌条件下,通过水肥的精准调控,在不增加水肥投入情况下,使玉米产量水平稳定提升100~200公斤,目前这项技术效果在西北、东北、黄淮和西南都已经得到了印证。”谢瑞芝说。

对于未来,谢瑞芝满怀信心,“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今后我们仍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用更高效的玉米生产技术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谢瑞芝正在做实验

  • 分享:
  • 编辑:肖睿     2022-10-2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