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家庭新闻

把家庭对话搬上浦江论坛

一家两代三口遗传学家聊“科学传承”

标签:家庭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李名耕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609_副本600.jpg

女科学家峰会上的遗传学一家人圆桌会议。    上海市科委供图

□李名耕

8月28日上午,在2022年第十五届浦江创新论坛上,主办方开启了一场特殊的“高峰对话”,他们邀请了这么一家人:爸爸叫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妈妈叫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务委员会主任;女儿叫曾凡一,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这一家“天花板级”的大咖们把家里的客厅搬到了浦江论坛,聊起了家风、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想的传承。

传承是一代代传的,传的不单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理念。“我能踏上遗传学这条路主要是因为我的导师——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教授的引导。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开了一次遗传学大会,并在会上提到了‘双百方针’,我印象很深,就是在那时我听到了谈家桢教授的发言,于是就在中学毕业前一年写了一封信给谈教授,表达了个人对于遗传学的想法,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谈教授立刻回了信,并希望我去复旦大学读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曾溢滔思考了片刻对在座的记者们说道:“但是1957年,复旦大学没在广东招生,于是谈教授在上海高教局的支持下,让广东把高考考卷封存寄到了上海进行批阅,我也因此得以考进了复旦大学。”

如果不是那封信,曾溢滔也许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使他深深感觉到,要传承给曾凡一一种精神——做科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那么独立精神又是如何培养的?作为妈妈的黄淑帧,望向台下的记者:“我们有点儿不同于一般父母,我们觉得对小孩要尊重,要听她的意见,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黄淑帧强调,“我们不应该制造一条路,让她去走,而是应该让她脑袋中有空余的地方,让孩子未来自己逐渐填满。”

曾凡一4岁时提出想要学钢琴,黄淑帧觉得不是小事,于是就在家里开了场家庭会议,黄淑帧告诉女儿,要学就要学到底,不能学一会儿就不学了,以此来培养她的意志力。虽然当时曾凡一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曾溢滔和黄淑帧还是尽量去满足女儿的爱好,买不起钢琴,黄淑帧就拿个硬纸板把钢琴画上去,谱子买不到,曾溢滔用五只圆珠笔绑起来画就是五线谱,然后在上面画上高音低音,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曾凡一度过了童年。“先是在纸上弹琴,后来经济好了点,买了风琴,直到后来买了小钢琴。”黄淑帧觉得,教育不是给孩子钱,而是教她如何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去完成目标。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不强调性别。相对的,母亲一直说一定要做10件事,做到七八件,第九件、第十件也不难了”,曾凡一说家里很少有性别概念,只是从旁耳濡目染,父母都在为人、做事、做研究等方方面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生活中是能够交心、聊天的知己、挚友,在工作上也是最好的前辈和伙伴。

在实验室长大的曾凡一,从小就看着那些数不清的科研成果是由父母和一代代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完成的,所以科学的传承对于曾凡一来说就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很多研究需要非常刻苦的努力,需要在困难条件下仍然坚持的耐力,这种科学精神和情怀的传承对我来说也很关键。”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08-29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