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观点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她”力量

——以20世纪50年代西迁巾帼群体的创业实践为例

标签:观点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金沙曼 杨澜涛

阅读提示

1955年4月,应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新中国建设需要,交通大学自上海搬迁至西安。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女性群体是交大西迁中的重要成员,她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自觉扎根西部,把国家需要、党的号召放在首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她”力量。

■金沙曼 杨澜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品格,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党的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精神,都彰显了先进人群在特定环境和特定考验面前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光芒万丈的一段,是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长远战略决策,在60多年接续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西迁女性”始终是这一先进群体中的重要主体,是当之无愧的“半边天”。

伟大实践产生伟大精神

交通大学1896年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是中国人最早自行兴建的两所高校之一。195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新中国建设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整体搬迁至西安,这是国家调整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了交通大学西迁工作。

交通大学成功西迁并能稳定下来且颇有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值得一书的大事,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时代主题的生动写照,是改变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布局在西北缺少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局面的关键一招,为开发西部国家战略奠定了教育基础、人才基础、文化基础。

200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将“西迁人”60多年创新拼搏精神凝练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熔铸了“西迁人”爱党、报国、为民的自觉实践,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调研,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他在讲话中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国家战略中的“半边天”

根据边建边搬的方针,1955年10月,交通大学西安新校园建设破土动工。1956年8月,首批1000多名交大师生登上专列来到西安。9月,交大借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开学典礼,这时学生共3906人,教工815人(其中教师243人),随迁家属有1200余人。女性群体是交大西迁中的重要成员,面对环境条件、事业生活、婚姻家庭的巨大变化,她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自觉扎根西部,把国家需要、党的号召放在首位。

——革命干部率先垂范。1956年中共交通大学第二届党委委员17人,西迁16人,其中女委员3人,占18.75%。学校处科长干部数十人中,女性有15人,分布在组织科、宣教科、人事科、各党总支等多个系统。吴镇东、王宣、王敏颐,王涟、虹林、段淑琴等领导干部,早年参加革命,西迁中意志坚定、旗帜鲜明、以身作则,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同时严格教育子女,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好习惯,用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誓言。

——共产党员成为西迁中坚。1955年之前交大教授、副教授中尚无中共党员,然而随着迁校启动,大批老教师通过参加彭康校长亲自讲授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纷纷申请入党,甘愿放弃上海优越生活条件,争相前往西安开创新的事业。迁校中第一批入党的所有资深学者都成为迁校建校、艰苦创业的重要带头人。交大第一位女教授刘耀南先生是其中之一。1959年6月女党员已占全校党员总数20.41%。

——师者风范弘德立教。西迁时,女性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13.79%,以青年助教为主,讲师以上人员20%左右。这其中包括三位副教授:参加中国第一代计算机104机研制任务的电讯专家于怡元,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绝缘材料专家刘耀南和电工学专家袁旦庆。交大承担的国家委托的20余个新专业建设中,女教师比重要高于其他专业,无线电工程系女教师占20.3%、工程物理系女教师占17.8%,教学科研取得双胜利。

——基层教辅倾心奉献。为解除西迁教职员工后顾之忧,后勤部门的同志真是竭尽全力,把服务工作具体落实到细微之处。交大幼儿园的老师阿姨,始终牢记“幼儿园工作是党委工作的一部分”,贯彻“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宗旨,把服务工作具体落实到“五托八包”:“五托”,就是家长有需求,就可以全托、日托、星期日托、节假日托、零时全托;“八包”,就是包治疗疾病、包购买用品、包理发、包洗澡等。很多当年的幼儿家长至今回忆起来,对幼儿园同志们的那种敬业精神都赞叹不已!

——随迁家属为爱西行。西迁大军中的随迁家属,是一群默默奉献的女性,支撑着一个个西迁家庭。无论是职业妇女,还是家庭妇女,都放弃了方便优渥的生活,跟随丈夫或子女来到完全陌生、饮食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的大西北。

家国情怀彰显文化自信

昔日的年轻人,如今已是耄耋,西迁女性是一个光荣的群体。胡奈赛,当年留校任教的青年助教,如今还奋斗在教师培养一线。盛剑霓教授,一位成就卓越的女科学家和教育家,直到80岁才离开教学岗位,被誉为爱国爱校顾家的“乐观主义者”。91岁的俞察老教授回忆西迁经历时说:“我是一名教师,哪里能拿粉笔,哪里有讲台,哪里就是我的家。”88岁的朱楚珠教授,坚持“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她说:“是所有人的奋斗才形成了今日的中国,只要生命和我们祖国人民的事业连在一起,我们就会永远年轻。”

2018年3月,笔者作为西迁子女代表参加了“西迁精神宣讲团”,先后在省内外、高校党校、广播电台等进行了30多场宣讲访谈,深切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历史、尊重群众、尊重创造、尊重奉献的领导风范,面向未来、高瞻远瞩,面向挑战、精心部署,面向青年、引领希望的运筹帷幄。

2019年5月,西安交大校史和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西迁巾帼”项目,编辑出版《西迁创业巾帼谱》丛书,记述近百位西迁女性亲历者和她们家庭的故事,300多位西迁第二代和第三代参与和正在参与《西迁创业巾帼谱》撰写,采集的基本史料、珍贵历史照片和捐赠的实物,范围已经走出了交通大学,冠以大西迁视角。这是在西迁系列书籍中,首部以女性群体为主题的史料类图书,与正在实施的“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等项目相互辉映。

西迁中的女性都非常勇敢,但异常坦然;非常低调,但异常自信;非常朴素,但异常深刻。她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又是不普通的人。她们坚持爱国奋斗,务实乐观,且无怨无悔,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担当作为,体现新中国新女性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现,用爱、用家、用心支撑事业,凝聚“自尊自强”的精神动力、情感动力、良知动力。

“西迁精神”是几代交大人,无数普通人,用他们的心血、智慧、行动、奉献,凝结的爱国奋斗精神。“西迁精神”、西迁巾帼,将启示、鞭策、激励新时代的广大女性,勇敢面向未来,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接续奋斗,奉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金沙曼为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澜涛为西安交通大学副研究员)


  • 分享:
  • 编辑:肖睿     2022-07-0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