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家庭新闻

海南省三亚市博后村:

总书记的“金句子” 老乡们的“金日子”

标签:家庭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孙钱斌 姚鹏 刘旭

博后村的爱情湖。

走亲戚档案

2013年4月9日

海南省三亚市博后村

喜讯捎给总书记

总书记,那一年,我大着胆子把我们黎族的斗笠递给您,没想到您欣然接过并戴在头上。您这么平易近人,让我又感动又激动。时间过去八年多了,我们的村子和我的家都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变化,博后村变成了亚龙湾旁边一颗小小的明珠,盼望着您能再来看看。

李玉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孙钱斌 姚鹏 刘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三亚市博后村,在玫瑰产业园的田间和黎族老乡话家常时,留下这句温暖而坚定的话语。

如今,八年多过去,这句话已经被博后村的老乡们刻在了村中心哎岬湖畔的石碑上,昭示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也见证了这个昔日贫困村的小康之路。

难忘时刻

初冬的博后村,依然阳光明媚,绿意盎然,一栋栋风格各异的民宿坐落在椰林掩映之中,满眼都是生态宜居、安宁富足的景象。

不远处的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花田里一派生机勃勃,头戴斗笠的老乡们正在紧张劳作。花丛中的一块标语牌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0个大字,向人们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温暖故事。

“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一说话,你就不紧张了。”在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的回忆中,总书记考察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那一天,杨莹陪着习近平总书记乘电瓶车穿过玫瑰花田。总书记边看边问:“小杨,这是盐碱地,你怎么种出的玫瑰?”

总书记对土壤属性很了解。杨莹赶忙回答:“是经过地表换土30~50公分,才种出玫瑰的。”

 “这些土地都是租农民的吗?”

“是的,每亩地一年租金是2500元,共租了2700多亩。”

杨莹回忆,这一路,总书记问了很多问题,最关心的还是村民的收益,对“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土地的租金、村民的后续受益情况问得十分仔细。

“总书记牵挂老乡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这也坚定了我的经营理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和村民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的。”杨莹说。这位南下创业的东北女性,言行爽利。

下车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玫瑰花田里和老乡们唠起了家常。在园区一处种着“绯扇”(月季的一个品种)的地块,总书记遇到了正在工作的技术员蒲日成。

“总书记特意看了我的胸牌,知道我姓蒲,然后问我是不是黎族,家里有几口人,一个月工资多少,非常亲切平和。”蒲日成回忆。

“家里有两个人在公司上班,两个人年收入加起来将近4万元。”这位黎族小伙腼腆地回答总书记的问题。

听了蒲日成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田间,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体验了玫瑰的“抹芽”技术。

“抹芽就是打掉花枝旁边的侧芽,留一个主芽,留下的主芽就是用于销售的鲜切花……”在杨莹的讲解下,习近平总书记动作娴熟地为几株玫瑰花进行了“抹芽”。

“真没想到,总书记原来对农活这么在行!”杨莹赞叹道。

来到花田旁边的鲜切花车间,习近平总书记和现场的工人们亲切交谈起来。总书记的和蔼可亲,让大家至今难以忘怀。

林亚香记得,当时她正在包装鲜切花,总书记停下来仔细观看了包花流程,又问她一天能包多少,收入是怎么计算的。

“我们是按月结算工资,一个月的工资有1300元,包一扎花另外提成一毛钱。”林亚香回答。

一旁的苏吉丽向记者回忆说:“总书记一路看过来,问我们工作辛不辛苦,开不开心。”当时的一个细节,她一直还记得。

“总书记在现场叮嘱我们杨董事长,要让老乡不离山、不离水就能够过上幸福生活,一定要把老乡照顾好。”苏吉丽说,“这些话我们听了好喜欢。”

更让大家喜出望外的是,总书记提出要和大家合影,在场的人迅速围拢到总书记身边。其间,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老员工李玉梅把自己的斗笠摘下来递给了总书记,总书记欣然戴上斗笠后,大家都笑了,热烈鼓掌。于是,在后来的电视里和报纸上,就有了总书记戴着斗笠与群众交谈的温暖画面。

“总书记还夸我们黎族的斗笠很有特色。”当时的场面,已经定格在李玉梅的记忆中,“看见总书记戴上我的斗笠,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总书记在考察时嘱咐杨莹,要把产业继续做大、做精、做强,要让玫瑰产业朝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让土地继续增值,农民继续增收。杨莹说:“这份沉甸甸的嘱托,自己时刻不敢忘记。”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到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让收看表彰大会直播的杨莹十分感慨。

这些年,杨莹一直在努力追求公司发展和村民致富的双赢。她说:“当时对总书记说的这句话印象很深,后来越来越明白了其中的深刻意义。”

玫瑰之约

漫步博后村街头,椰影婆娑,海风习习。但曾几何时,这温润宜人的海风对博后村村民却意味着苦涩,小康则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博后村妇联主席吴衡柳是附近的田独村人,和丈夫是高中同学。两人十余年前谈婚论嫁时,却遭到了吴家人的强烈反对。

“当年大家对博后村最大的印象就是穷,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盐碱地种出的水稻,鸭子都不愿意吃。”吴衡柳说。

三山环抱的博后村,不仅人均耕地少,遇到台风,海水还会倒灌。由于常年被海水浸渍,村里的农田都是盐碱地,种出的水稻、番薯还不够村里人填饱肚子,守着这块盐碱地讨生活的博后村乡亲祖祖辈辈只能艰难度日。上世纪90年代,很多村民还住着用泥巴糊成的茅草屋。直到2012年,村里的人均收入也只有5200元。

吴衡柳的婆家在村里算条件好的,但当年住的也是毛坯房,电视还是黑白的。为此,吴衡柳的妈妈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不想让她嫁过去。

博后村往东不远,就是“天下第一湾”亚龙湾。1992年10月,这里成立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家家豪华酒店随之拔地而起。尽管亚龙湾早就变成了金海岸,但毗邻的博后村并没有沾到多少光,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穷日子。

“亚龙湾的开发只是给村里提供了一些打工的机会。”吴衡柳回忆,包括她的丈夫在内,村里许多年轻人当时都去了亚龙湾的酒店里打零工,但收入还是上不去。

2011年,生完孩子的吴衡柳也去了亚龙湾的酒店做服务工作,每月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但更刺痛她的,是亚龙湾和博后村的巨大反差。

“亚龙湾酒店的厕所也比家里睡觉的地方香。”吴衡柳说。

穷则思变,博后村的乡亲们不是没有想过转型,但一直没有找到好办法。由于从亚龙湾的酒店可以免费得到剩饭剩菜,很多村民“因地制宜”搞起养猪业。养猪挣到的钱不多,却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环境污染,整个村子都被弄得臭气熏天。

经济发展不起来,博后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也一直难以改善,不仅房屋破旧,道路泥泞,连供水、供电、通讯都不完善。这样的条件,本村人都不愿意待下去,更不要说发展旅游。在许多村民的记忆中,以往每逢旅游旺季,前往亚龙湾的游客车辆从村头堵到村尾,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进村看看。

留在村里,赚不到钱;走出去,也攒不下钱,这几乎是当时绝大多数村民面对的困境。直到玫瑰谷“落户”博后村,芳香馥郁的玫瑰花成为了博后村村民的“致富花”,好日子才开始有了盼头。

2009年,杨莹带着团队来到博后村,租下了村里2700多亩盐碱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民规模化种植玫瑰,从此把根扎在了这里。

万事开头难。回忆创业之初,杨莹直言:“除了改造盐碱地,最难的就是让老乡们相信,这片连庄稼都种不出来的土地不仅能够种出鲜花,而且还能带来丰厚的收入。”

为了赢得老乡们的信任,杨莹挨家挨户去介绍玫瑰产业,并以每天付现金的日结方式给员工发工资。来公司上班的村民不仅能从土地中拿到租金,还可以有稳定的工资收入。

第一批员工真金白银的收入果然产生了示范效应,更多的村里人纷纷加入公司,当起了产业工人。

“我始终忘不了第一次来博后村看到的破败景象。”杨莹说。当时她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让博后村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玫瑰谷第一次组织全员体检时,查出80%的员工都有隐疾,这让杨莹大为吃惊,经过了解后才知道村民们一直在饮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为解决这一问题,杨莹一边向三亚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一边安排大车每天挨家挨户送干净的饮用水,直到村里通上自来水。

此后,杨莹又四处协调,甚至自掏腰包,帮助村里进行通讯设施和道路的建设。她要求公司每位高管认领、帮扶村里一户低收入家庭,逢年过节还由公司给全村每家每户送米面油,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还会赞助学费。

杨莹的初心逐渐变成了现实。如今的玫瑰谷已经流转了博后村90%的土地,村里667户人家,户户都可以从玫瑰谷拿到土地的租金。这些年来,玫瑰谷的地租一直不断提升,公司已经向村民支付了累计上亿元的地租。

除了土地的流转,玫瑰谷还帮助200多位村民实现了就业,其中70%是妇女,平均年龄58岁。这些村民每月的基本工资都有两三千元,加上土地的租金,年收入可以达到3.5万元左右。

从鲜切花到护肤品、玫瑰饼、玫瑰茶,玫瑰谷所开发的各类衍生产品备受游客青睐,既丰富了旅游业态,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多渠道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你就是我们黎村的女儿。”渐渐地,博后村的乡亲们也把杨莹当作了家人。“我早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习总书记视察玫瑰谷时的嘱托,更加坚定了我帮助黎族老乡奔小康的信念。”杨莹说。

接下来,公司将通过延长玫瑰产业链、开发玫瑰产业小镇等方式,继续帮助博后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届时,村民的收益将由“地租+就业+分红”三部分构成,可以长期享受玫瑰产业发展的红利。

“黎族老乡把我当女儿,我不能辜负他们。”这是杨莹的真情表白。

小康梦圆

哎岬湖位于博后村的中心地带,“哎岬”在当地话里是爱情的意思。美丽的名字,加上鸟语花香的景致,让这里成为游客们在博后村最爱流连的地标。

但前来打卡的人们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到处堆积着家禽粪便的地方。对于博后人而言,哎岬湖不仅是村庄面貌变迁的标志,也是他们接续奋斗的新起点。

在博后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叮嘱陪同考察的当地干部,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既是极大的鼓舞,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博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博后人开始了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新探索。

怎样让博后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考虑到毗邻亚龙湾这个最大的区位优势,同时借势借力玫瑰谷的人气,村里将产业发展的方向瞄准了民宿行业。

要想让乡亲们大胆迈出第一步,首先要消除大家畏难的“心病”。村里专门组织大家到民宿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一番考察回来,终于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村民谭中仙上过大学,在广州工作过10年。2016年,他带着多年攒下的家底,回到村里把老房子装修了一番,博后村的第一家民宿“海纳捷”开张了,开业第二年,谭中仙就赚回了本金。

在谭中仙的示范带动下,许多村民都开始加入民宿产业中,但问题也很快出现了——村里的环境不好, “回头客”不多。

2017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听取村民意见、深入分析区域发展规划后,决定将博后村就地改造为5A级美丽乡村。

那段日子,博后村到处都在忙着拆猪圈、清杂草、整治街道,先后完成游客中心、小康广场、哎岬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村里的道路、房屋外立面和景点也进行了改造,还打通了路网和电网,并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

一年多时间,博后村变了模样。为了纪念这段经历,村里专门在焕然一新的哎岬湖畔立了一块石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也被醒目地刻在了石碑上。

美丽乡村建设的完成,果然为博后村民宿产业的发展添了一把火。不仅更多的村民通过自建自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开起了民宿,连不少外地投资者也看到了商机,有资金、有想法的人纷至沓来。

短短数年,博后村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已开业和建设中的民宿近50家。博后村终于告别了紧邻景区却无人问津的尴尬,一跃成为八方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的民宿网红村,旺季经常处于一房难求的状态。

2020年5月,博后村摘得“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的殊荣,这是海南省内乡村度假旅游点的最高级别。在民宿业的带动下,博后村的文化、餐饮、娱乐产业也迅速发展。许多村民自主创业,开起了瓜果店、小面馆、烧烤店、特色菜馆,形成了生意红火的美食一条街。旺季时,村民光在路边卖“清补凉”,每天的营业收入都能达到400元。

到了2020年,博后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翻到了26800元。乡亲们纷纷搬进了小洋楼,添置了汽车,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小康故事也在人们身边悄然发生。

博后村计生专干胡朝清1995年嫁到博后村时,由于丈夫一家兄弟姐妹多,十多口人挤在三间小房子里,为了给他们小两口腾出一间婚房,两个小姑子不得不出外借宿。如今,胡朝清两口子自己盖起了三层小楼,小汽车也是一人一辆。

苏吉丽2009年从农民“转型”为玫瑰谷员工,一路打拼到农林部副经理,手下管着50多人,一个月七八千元工资。家里还有两亩多地租给了玫瑰谷,有一份每五年递增5%的地租。

“以前过日子是能过去就行了,现在想做很多事,有很多梦想。”苏吉丽感叹道。

吴衡柳2016年当上了博后村妇代会主任,村里和玫瑰谷联合成立村企妇联后,又被选为妇联主席,她对乡亲们精神面貌的改变印象深刻。

“我刚来博后村时,村民能上高中的都不多,上大学的更少,现在基本上都上了高中,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我那会儿结婚时讲究穿婚纱,现在村里年轻女孩子又流行穿黎饰了,思想更开放,人更自信,心里更有底气了。”

“黎族妇女吃苦耐劳,但过去家庭地位比较低,现在,男方不懂男女平等,还不好找对象了。”

 ……

“这是整个博后村的旅游线路和景点、购物一条街、演艺场地等。”村支书苏少洪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着产业规划的升级。正在建设的玫瑰谷二期,将把海南非遗展演、花卉园艺、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为当地提供不少于2000个工作岗位。

“再过几年,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丽富裕的博后村展现在游客面前。” 苏少洪自信地说。


记者手记

这是最具温度的动员令

人民群众所忧所盼,人民领袖念之行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后村玫瑰产业园考察,他深情地对现场群众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10个字的金句,说到了老乡们的心坎里,通俗易懂又铿锵有力,背后更是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命题,道出了总书记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深牵挂,表达了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有人说,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温度的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全方位的小康。从这个角度讲,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老乡们的小康,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方面,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三农”问题是突出的发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农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帮助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是实现全面小康最难啃的骨头。

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成效如何,小康生活是否达标,老乡们也最有发言权,他们是最终的评卷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老乡们不能缺席,老乡们的利益诉求更不能被忽视。

博后村的老乡们把总书记的金句刻在了石碑上,也刻在了自己的心里。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嘱托,不甘人后、奋斗拼搏、敢想敢闯,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借助“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发展花卉和民宿产业,将博后村打造成了“美丽经济”的样板。

八年多时间,曾经落后的博后村发生了振奋人心的蝶变。从艰难度日到小康富足,从贫困黎村到富美乡村……博后村的沧桑巨变和老乡们的幸福生活,是对总书记关怀嘱托的最好回应,更是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最生动诠释。

  • 分享:
  • 编辑:刘昱卓     2022-01-19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