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最美家庭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许建峰一家:

我们是黄河大合唱里最幸福的音符

标签:最美家庭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姚建 王丹青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你再往后退一点,再往右一点,哎,对了。”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的草编加工合作社里,69岁的王秀荣老人一边用手比画着,一边用朴素的乡音讲述着那个难忘的瞬间。

“总书记就是站在这里看我们做草编,还细细问了许多问题。”一来一回之间,这个位置竟如电脑中的数字坐标一般,精确地印在每个杨庙人的心里。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对社区群众亲切地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我感到很欣慰。

其间,总书记曾走进社区群众许建峰、程兰兰家,同一家三代人围坐交谈。

“眼前的总书记和电视上的形象一样,那么亲切、和善,总是笑着,问我们房子质量好不好,收入怎么样,看见厨房里的饺子,还问是什么馅儿的。”女主人程兰兰回忆说。

“没请总书记尝一尝吗?”邻居打趣道。

程兰兰羞涩地笑了:“我当时太紧张了,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请总书记尝尝我们亲手包的饺子。”

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总书记像是来家里串门儿的“亲戚”,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问家里老人的日常生活。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工作,照顾好小家,建设好‘大家’。”

大江大河里的小村庄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2021年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他在考察调研中这样强调。

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

2021年11月19日上午,沿着黄河大坝(临黄堤),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杨庙社区。

黄河流入东营境内后,河道左转弯近90度,折向东北方向,进入了一条长达30公里的“窄胡同”。

“河道堤距一般在1公里左右,最窄的地方仅有441米。”董集镇党建办公室副主任张亚楠解释,“这里的人民享受着母亲河哺育之恩,也曾饱受过洪灾和凌汛的水患之苦”。

为从根本上消除威胁,1971年8月,国家批准建设黄河南展宽工程,在临黄堤外修建南展堤,中间的蓄滞洪区就是南展区。而为了保障展区群众安全,1972年起,一座座避水房台成为展区村居的“标配”,截至1977年,房台建设完工,共建成房台38个,其中临黄堤外31个,南展堤外7个。

1978年,许建峰一家告别了熟悉的滩区老院,响应号召搬到了房台上。许建峰的父亲许福华拿出了一张全家人在房台村老屋前拍的照片。

“我对总书记讲,当时家里一共4间土坯房,这是我们一家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

1979年6月,南展区完成旧房拆除,“许福华们”为防洪安全和油田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听着许福华讲自家的搬迁故事,总书记把照片看了又看,问了很多当时生活的情况。

“后来村里人口越来越多,老房台村生活拥挤,最窄的路也就两米多宽,只能通过一辆牛板车。还有不少人家是人畜共居一处,生活环境也比较差。”许福华说。

杨庙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员程俊婕告诉记者,过去生活上最难的就是上厕所。“厕所都在房子外面,像我们带孩子的就必须背着孩子出去上厕所,春秋季节还好,冬天真是‘受罪’。”

不仅如此,房台村的经济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受蓄滞洪区功能影响,展区内土地利用和产业开发活动受到政策限制,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活相对贫困。

2012年前,房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居住面积都远远低于东营全市平均水平。

村民们生在黄河边,对母亲河的感情很深厚,为了母亲河更是付出了很多。“也到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了。”杨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麦荣说。

2013年,村民们盼望许久的好政策来了。2013年起,东营市正式启动房台村住房拆迁改造工程,建设新社区。杨庙社区就是为改善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覆盖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

许建峰一家很快就迎来了上门宣传搬迁政策的社区工作人员。“11个村不到5个月就签完了搬迁协议。”在杨庙社区的展板上,一张张笑脸定格在协议签署的现场。

“我当时就想着能住上个好房子,孩子老人能有自己的空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程兰兰对新生活的向往,也是杨庙人几十年来对“安居”的希望。

2016年底,杨庙社区全部建成安置,许建峰和程兰兰一家,也如愿搬进了新房。

“‘温锅’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块吃了一顿饭。”程兰兰回忆,虽然桌上摆的是家常菜,但吃到嘴里的味道和以前就是不一样。

滩区迁建后的新家庭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大河上下亿万人民的生活,是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习爷爷来家里的时候,我扎的是一个小辫子,和今天的不一样。”程兰兰的小女儿许志畅晃着两根羊角辫,带着记者去看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地方。

“总书记来家里,没有马上坐下,而是说这房子不错,问能不能看一看。”程兰兰说,总书记先看了卫生间,问我们能不能洗热水澡,洗手有没有热水,接着去看了厨房,还打开冰箱看了看。

“总书记看见冰箱里有菜、有肉、有蛋,就点点头,很欣慰的样子。”程兰兰回忆,“总书记又去卧室里看了看,在书架前停留了一会儿”。

在卧室的书架上,既有小女儿的儿童读物,也有大女儿的文学书籍,还有许建峰的专业书籍,程兰兰告诉记者,总书记说你们的书看得很全,涉及的领域也很多。

让程兰兰感到意外的是,总书记还注意到了家里的鱼缸。几尾红色的金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总书记细细询问,这鱼好养吗?几天换一次水?冬天的水需要加热吗?你们养了几年了?

“真像俺家的‘亲戚’呀!”

程兰兰说,随后,总书记坐在沙发上,看着桌上摆着的石榴、冬枣和苹果,又问,你们这石榴是从哪里买来的?

“我们说,村里有超市,还有集,我们买菜都很方便。总书记听完后笑着说,‘有集好’。”

“孩子们对房台村印象不怎么深刻,大女儿还有些记忆,小女儿没有经历过。但我们也常常把过去的故事讲给她们听,就是为了让她们记住现在的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学习,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程兰兰说。

搬迁不只改变了杨庙社区11个村的生活,也深深地改变着村民的精神面貌。对于这一点,杨庙社区老年餐厅负责人王祝娥感触颇多。

“老年餐厅运营了3年多,来这里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也从不爱说话转变成爱说文明话,‘谢谢’常常挂在嘴边。”王祝娥回忆,在区、镇党委、政府和社区党总支的帮助下,2018年,老年餐厅正式营业,五保户、低保户、脱贫享受政策的老人只需1元钱就能吃上有菜有肉有汤热腾腾的午饭。

“但是一开始,老人们都不信有这么好的事,我们每家每户去宣传,慢慢地,现在有50多名符合政策的老人在这里就餐。”王祝娥说。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了老年餐厅。王祝娥站在门口,心跳得厉害。

“就像不会说话了一样,张开嘴脑子里也一片空白。”紧张的心情在看到总书记的笑容之后冰消雪融,王祝娥为总书记展示当日的饭菜,看到主食是馒头,“总书记说,山东人爱吃馒头,还夸我们馒头蒸得好。”王祝娥说。

看到墙上写着的菜谱,总书记站在原地,几乎把上面的菜谱读了一遍:“星期一冬瓜炒肉、西红柿鸡蛋汤,星期二土豆炖鸡、清炒豆角……”

“你们的菜很好,很适合老人,不比城市的差。”总书记说完,又绕过一处餐桌,仔细察看墙上挂着的老人们在餐厅吃饭、围在一起过生日的照片,不时露出微笑。

王祝娥抚摸着墙上的照片解释,每个月,餐厅都会给老人过一次生日,有的老人说,自己一辈子都没过过生日,眼里含着泪,让她也忍不住流泪。

即将走出餐厅时,总书记说,你们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张麦荣介绍,搬迁工作完成后,社区里通了公交车,有了校车,建起了省级标准的幼儿园,中西医都有的正规卫生室,有方便老人吃饭的老年食堂,宽敞的健身广场,还有能“一次办好”的为民服务中心。

“21日上午,总书记一进门,就对门口的便民服务站很感兴趣,问两位工作人员从哪儿来的,是常驻还是轮值。”

张麦荣告诉总书记,她们是镇上的2名机关干部,带着79项服务事项,“双下沉”常驻社区,其中有32项在这里直接就能办好,其他事项工作人员帮着办,不用再跑到镇上、跑到区里,家门口就能“一次办好”。

在物业服务窗口,总书记向管理员程俊婕询问物业公司主要提供哪些服务,是不是负责整个小区。听完汇报,总书记说,有了这些服务,老百姓很方便。刚迈出几步,又转过身问,物业有多少人,是否都是本社区的居民。

30岁的程俊婕曾是一名全职宝妈,搬迁后到了物业公司上班。“搬迁以后生活条件改善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音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保证群众安居乐业高度重视。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从1980年到2020年,40年间,杨庙社区群众的人均居住面积从6平方米变成了37.7平方米,人均纯收入由27.5元达到了20854元,居住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生活条件的全方位改善。

程兰兰说,现如今,自己在村里的塑编合作社工作,丈夫在企业上班,公公婆婆平时可以免费坐公交出去转转,婆婆闲时还会在家门口的草编合作社做些草编,一家人一年能挣十七八万元。有事就去楼下找物业公司,还能在家门口办业务,比搬迁之前自己想象的生活还要好。

“社区群众收入来源,由种植为主拓展到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平均3.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9.1万元,翻了两番还多。”张麦荣说。

在草编合作社上班的村民刘爱英还记得总书记和善的笑容和一个个关切的问题。

“总书记问这是在编什么,我说是书架,总书记说书架很漂亮。”刘爱英回忆,总书记还问,计件吗?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料从哪里来?往哪儿销售?

刘爱英回答,一个书架能挣12元手工费,一个月能挣到1500多元,总书记马上算了算,一年能有小2万元的收入。

张麦荣介绍,合作社是由杨庙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项目,也是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发展的妇联执委领办项目。11个村共同出资,各村妇联主席负责组织妇女参与培训,做好技能指导、产品配送等后续保障服务,主要从事屏风来料手工编织,现在共有30多位村民在此工作。“该项目主要针对社区60岁以上无法外出妇女,帮助她们实现居家就业。”垦利区妇联主席李青补充道。

北范村的妇联主席张波兰长期在合作社值班,她告诉记者,合作社备有热水、纸巾等小物品,为前来编织的姐妹提供暖心服务,而自己也在掌握草编技术后,一边为社区有编织意愿的妇女培训,一边负责记录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做好工资结算工作。

据介绍,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各村如今已陆续成立了6个专业合作社。

“搬迁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解决好村民的就业问题。搬迁之前,我们就考虑了不同的就业方向,针对他们的就业需求修改、调整方案。”张麦荣说,搬迁后,有部分村民选择农耕,社区规划时就要预留空间让他们摆放农机具,“我们在东西两侧各规划出一个农机大院,还聘请了本社区村民做保安”。

除此之外,在为民服务中心还设有就业服务窗口,张麦荣告诉记者,社区每年举办技能培训班10余期,有中式面点、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等门类,培训群众360余人次。社区还建立了就业云平台,每年帮助群众解决就业200余人次。

“未来几年内,我们还想继续增加产品种类、拓宽产业链条,引入电商直播、建立展销平台,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不用外出打工,共同把杨庙社区建设成幸福社区。”张麦荣说,希望到时候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让总书记放心。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01-1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