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生活派

父母,请用陪伴夯实孩子人生“地基”

标签:生活派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胡杨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也无法重来。每位父母,都应该对孩子全心全意陪伴。首先,要“用心”而不是“用力”,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沉浸式陪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只要父母做到全心全意,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就是成功的陪伴。你会发现,所有的真心陪伴,都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变现”。

 ■胡杨

 2021年岁末,一个叫“鹿道森”的25岁摄影师在11月28日他生日那天,在微博上留下一封“遗书”,安静地离开了世界。翻阅他5000字的“遗书”,“农村留守儿童”“校园霸凌经历者”“自卑敏感”“追梦人”等字眼串联起他短暂而悲凉的人生。有句话说:“幸运的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亲密关系匮乏症候,孩子更需要“陪伴式成长”

 对“鹿道森”的离开,很多自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他孤独无助的童年,我则想到最近一篇分析“饭圈”文化的文章中提到“陪伴式成长匮乏症候”,更准确地说是“亲密关系匮乏症候”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这篇文章写道,“饭圈”文化流行的原因正是:“无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陪伴式成长作为人的成长和进化的一大基本属性,是人在脱离婴儿期之后在童年、少年和青年阶段初期的基本需求。当这个基本需求不能通过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满足之后,一定会向外部寻求新的出口和路径。”而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能在网络虚拟社区不断聚集、“抱团取暖”,也正是基于陪伴式成长的基本需求。

 现在的许多独生子女,父母或忙于生计或秉持“赢在起跑线”的理念,从小将孩子托付给各种培训机构,无形中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父母陪伴”时光溜走了。有时大厦将倾,是“地基”出了问题。而童年,正是父母用陪伴夯实孩子人生“地基”的时候。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没错,良好的心理结构才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桥梁,而它来自于父母的优质陪伴。何谓优质陪伴?不是花更多的金钱、时间、精力,而是父母没有功利心、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

 父母的优质陪伴,需“用心”而不是“用力”

 有人说,“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不容错过。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也认为,一个人成年后的许多表现其实是早期的养育方式决定的,尤其是在6岁之前,受到稳定的抚养、有充足情感营养的人,身体中就会储存有满足和快乐的记忆,成年后就会有丰富的情感和好的性格。

 我也认为,孩子现在开出的花,都是小时候埋下的种子。我笃信:童年好好陪伴孩子,打好“地基”,往后余生再大的风雨都不怕。最近读研二的儿子正忙着找工作,那天我在他书桌上看到草稿纸上写着:优点——乐观向上,善于沟通,有团队精神;缺点——不善于拒绝别人……已拿下两个互联网公司Offer的儿子,还在继续努力。

 回首来时路,儿子最初的10年,真是幸福快乐每一天,我和先生一直在坐实“陪伴”。那时每个周六日,别的小朋友上补习班、才艺课,我们都在去玩的路上,寒暑假更是放飞时刻……每个晚上,我都全心全意给孩子读童话故事,一直到他上小学二年级……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怎样让孩子更聪明?他说:“如果你想让孩子变聪明,给他们读点童话故事。如果你想让他们更聪明,就再多读点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里的宝藏真的不容忽视,你读、他听,有来有往,互惠互利。我很感谢孩子,让我补上了童话这一课。我们母子的最美时光,就像高尔基的那句——“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小时候,儿子找小朋友玩,我这里“必准”。从小他就是孩子王,总是带着三五个小朋友风一样地来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他都有好兄弟。这种同龄人的陪伴,在我们父母照拂不到的地方发光发热。

 还有一种陪伴来自宠物。儿子书房里唯一照片是白猫和小狗皮皮依偎在沙发上。白猫是儿子3岁时他爸爸从同事家要来的猫仔,皮皮是他5岁时我买的,儿子当时可谓“猫狗双全”。当然他更偏爱皮皮,天天骑着小车,带着皮皮招摇过市。他还养过仓鼠、小鸭子、兔子、荷兰猪……父母、小朋友、小宠物,这三个维度的陪伴,给予了儿子美好快乐的童年。

 有人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怎么“陪”却大有学问。有时候,做父母的“爱子心切”往往会“用力过度”,太关注“起跑线”易忘记家庭教育的“底线”,那无非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需要父母的爱与陪伴。

 首先,要“用心”而不是“用力”,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沉浸式陪伴。这并不需要“大把”时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只要父母做到全心全意,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就是成功的陪伴。

 忙碌并不能成为父母缺席孩子童年的理由,陪伴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大自然里嬉戏,或者玩他喜欢的玩具、游戏;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个故事、看一部电影;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养鱼、养花、养宠物……

 自从儿子上初二后,我开始每天晚上在他做作业时练习画画,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陪伴。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时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在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的确,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也无法重来。每位父母,都应该对孩子全心全意陪伴。你会发现,所有的真心陪伴,都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变现”。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不知孩子“要的并不多”,只需父母的真心陪伴。



  • 分享:
  • 编辑:李凌霄     2021-12-1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