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公共栏目 > 女网时评

莫让“恶搞零食”给未成年人“双重伤害”

标签:女网时评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戴先任

 □ 戴先任

近日,有媒体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有几十家店铺将零食包装成恶搞礼物,这些零食的售价在几元钱到十几元钱不等,大部分是以“礼盒装”形式售卖,美其名曰“整蛊、恶搞”,一些商家还“贴心”地备注上“保密发货”。

在一些电商平台的“恶搞零食”逐渐成了“网红”,占据了零食店货架的C位。这些“恶搞零食”的消费者多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恶搞零食”正是抓住了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电商平台大行其道。但这些“恶搞零食”为了博取眼球往往包装低俗,比如“姨妈巾棉花糖”、仿“计生用品”的包装,还有诸如“老婆乖乖丸”“老公温顺颗粒”等的“恶搞零食”。一旦中小学生接触到这些“恶搞零食”,就可能由此受到不良影响。

此外,“恶搞零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据媒体调查,很多“恶搞零食”并没有标注生产厂家等信息,属于“三无产品”。

“恶搞零食”从包装到食品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广大未成年消费者可能带来“双重伤害”:既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伤害未成年人的身体。

对伤害未成年人的“恶搞零食”需要下重手全面整治。一方面,需要网络平台能尽好管理责任,对兜售“恶搞零食”的不法商家、主播要采取下架、禁播甚至纳入“黑名单”等措施予以处罚,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对“恶搞零食”背后的不法商家、主播等进行“围猎”。另一方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恶搞零食”的查处与打击力度,督促平台尽好管理责任。此外,学校、家长也要重视起来,引导孩子正确消费,对“恶搞零食”等“问题食品”说“不”。

“孩子的钱最好赚”,不少商家深谙此理,针对未成年人的“消费陷阱”“消费骗局”也很多。但挣钱要取之有道,不能把不谙世事的孩子当韭菜割,甚至不惜以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牟利。针对“恶搞零食”等坑害未成年人的“消费陷阱”,要加大惩治力度,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筑牢未成年人的保护屏障。

  • 分享:
  • 编辑:肖睿     2021-11-3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