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名人之家

著名画家丰子恺外孙女杨朝婴、外孙杨子耘讲述艺术家风:

自由的爱与独立精神是永恒的宝藏

标签:名人之家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陈姝

1707283377408634.jpg

1957年60大寿时与众亲在沪丰寓门口共39人  (前排左起:杨子耘、杨朝婴、宋雪君)

1705192989571337.jpg

1962年杨朝婴杨子耘在日月楼看外公作画

丰子恺的一生并不顺遂,但他的漫画、散文,他的家庭与社交生活,无处不充满暖意祥和。他充满爱心、诗心、童心,孩子的纯净简单在他眼里是无可比拟的。他对后代的教育也是非常自由宽松的,他从不干涉子女们的爱好,让子女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一笔一画皆艺术,一字一句人间情。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这是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丰子恺先生写在文章《儿女》中的一段话。

在丰子恺的艺术生涯里,天真无邪的孩子和其乐融融的家庭,是他创作的源泉,温和明朗的散文,幽默风趣的漫画,无不呈现出灵动、活泼、欢快的意象,而这意象赋予其作品隽永之美、艺术之魂。

“外公的一生并不顺遂,但他的漫画、散文,他的家庭与社交生活,无处不充满暖意祥和。外公是一位充满爱心、诗心、童心的人,孩子的纯净简单在他眼里是无一物可以比拟的。外公对后代的教育是非常自由宽松的,我与外公生活的时光虽然短暂,却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好又惬意的时光,而外公留给后代的艺术和精神财富则是永恒的宝藏。”杨朝婴女士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谈起外公丰子恺时,眼里温暖而明亮。

母爱为艺术创作奠定了温度与厚度

从北京至杭州的千古运河,流过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一座坐北朝南的庭院,这座庭院后来成为世人所瞻仰的丰子恺故居“缘缘堂”。丰子恺诞生于1898年11月9日,家乡的河水滋养了他,母亲的养育深深地影响了他。

“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丰子恺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写道。

“外公九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既当妈又当爹,把家中的六个孩子拉扯大,严父慈母形象深深烙印在外公的心里,也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严于律己、认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品质深深影响了外公的一生,也给他的创作生涯奠定了温度与厚度。”丰子恺的外孙杨子耘回忆道,“听母亲丰陈宝说,外公17岁起就到远方求学,每次临行,他的母亲都会准备足够的学费,制一罐猪油炒米粉,备好行李送外公出门。求学回来,会烧外公爱吃的菜肴,详细询问在学校的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丰子恺携一家老幼十多人,只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从浙江辗转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四川,经历了长达九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期间,一家老小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非常辛苦,但外公照样很潇洒地度过了这艰难的九年。在他的不少作品里,依旧透露出平静、质朴和温暖。”杨子耘介绍,像漫画《星期日是妈妈的烦恼日》《星期六之夜》《母亲又要生小弟弟了》《爱的收支相抵》等,还有散文《过年》《给我的孩子们》《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等等,是温暖的母爱和幸福的童年成就了丰子恺,使之以向善向美的目光看待身边的一切,并把内心的“温暖”化作笔下的真善美——

“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无论是在故乡“缘缘堂”,在重庆“沙坪小屋”,还是晚年居住在上海的“日月楼”,丰子恺都能以豁达明朗、淡泊名利的心境,写下了令无数人感动、共鸣的文字。

宽松自由的爱让孩子享受童年

谈到丰子恺对子女的教育,杨子耘感慨道,外公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曾经写过名为《无学校的教育》的文章,对20世纪20年代刻板的教学方法很有意见,甚至不送自己的子女去学校读书。

“我妈妈说外公教她学算术,只把基本的道理说一遍,然后就由她自己去想、去研究、做练习,一段时间后参加故乡小学的毕业考试,她居然还考了第一名。”杨子耘坦言,外公对妈妈的教育是这样,对其他舅舅阿姨们的教育也如此,从不干涉子女们的爱好,让子女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

丰子恺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他曾与子女“约法”:“大学毕业之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在宽松自由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全都成了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长女丰陈宝毕业于中华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退休前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她继承了父亲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翻译过多部艺术类专业书籍,并参与《法汉词典》的编辑。次女丰宛音,退休前任上海复兴中学语文教师,曾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有关父亲丰子恺的文章。三女丰宁馨,丰子恺三姐丰满之女,自幼为丰子恺夫妇义女,毕业于浙江大学,退休前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教授。长子丰华瞻亦毕业于中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后留学美国。曾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英文编辑、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等职,担任《汉英大辞典》主编,译著有《格林童话》。次子丰元草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幼女丰一吟曾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在文学、书画、翻译领域都有所建树。幼子丰新枚,毕业于天津大学,退休前任香港永新专利公司高级经理。

做事认真、严谨的精神代代传

丰子恺平和亲民、认真做事的风格令杨朝婴印象深刻,“记得小时候在外公家,只要外公在楼上画画和写作,孙辈们是不会去打扰的。多年后,我在整理外公的作品时,发现外公一生画了4500多幅画,共写了300多万字散文和艺术论述,译作500多万字,还不包括一些书法作品,这么高质量高数量的作品,很难想象外公是怎么做到的。”杨朝婴说,“在翻译《源氏物语》时,为了准确翻译好一个人的名字,外公一边抽烟,一边思考,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正是这份对艺术的认真、严谨,使他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

杨朝婴介绍,如果没有“认真”二字,她的母亲丰陈宝和小阿姨丰一吟很难整理出三百多万字、全面、系统、准确的《丰子恺文集》。当时没有复印机,只能用复写纸一篇篇抄下来,七本文集,在她们两人手中完成,得益于她们的认真细致。这套书于1990年出版,这也为我们后来了解更多外公的作品,继续整理他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事认真、严谨的品质,在丰家人中代代延续。杨朝婴介绍,“我在上海交响乐团资料室工作近三十年,负责艺术档案,资料员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收集、整理、利用,都是很细致的活儿,需要时间和耐心,时刻都得谨慎,容不得半点马虎。”杨朝婴坦言,自己做事认真、严谨、不怕苦,深受长辈的影响。

读诗的传统源远流长

“我时时在儿童生活中获得感兴。玩味这种感兴,描写这种感兴,成了当时我的生活的习惯”。丰子恺在《谈自己的画》中写道。

在杨朝婴的印象中,丰子恺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也教孩子们读古诗词。“记得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画问我好看吗?我当时就说不好看,外公问为什么?我说画中的小女孩没有蝴蝶结。外公笑道,好,我给小女孩加上蝴蝶结。”杨朝婴说,“好像后来外公的漫画中小女孩都有蝴蝶结了,也不知道是外公遂了我的愿,还是他自己想画的。”

1703474635955394.jpg

1962年,丰子恺与孩子们在日月楼。

有一张照片令杨朝婴至今记忆犹新。照片上,她和弟弟杨子耘、表弟宋樱时、邻家女孩,听外公讲漫画故事,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那么纯真灿烂。“1962年,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来上海拍《画家丰子恺》纪录短片,在取景过程中,大家围在一起看《子恺漫画选》,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外公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这画集的封面题字,是封面画中的阿宝(她现在叫作丰陈宝,已经是三十六岁的少妇了)的女儿朝婴所写的,她们母女俩代替我完成这封面,也是难得的事,不可以不记。’外公在自序中也不忘感谢我这个小儿童呢。”杨朝婴微笑着说。

在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中,儿女成了他画中的模特,再后来,孙辈也成了他画中的模特。

“外公喜欢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也善于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幅作品都堪称经典。”杨朝婴说,当时表哥宋菲君读高一时候喜欢天文,制作了一个天文望远镜。外公知道后,就马上画了一幅画送给表哥,并题诗一首:“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

如今,已退休的杨朝婴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整理外公的绘画与著作,偶尔也吟唱小时候学过的古诗词。“吟唱诗词似乎是一种怀念,我时常想起外公那亲切和蔼的笑容。”杨朝婴说。

“记忆最深的就是外公和母亲教我们诵读古诗词。在丰家第二、第三代子女中,也都继承了丰家孩子用桐乡石门湾家乡方言吟唱诗词的传统。”杨子耘介绍道,“表哥宋雪君的女儿宋宁而(博士,青岛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读高中时,老师问哪位同学能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宋宁而就将一百多行的《长恨歌》用家乡方言流利地唱了出来。”

2000年,宋雪君、杨朝婴、杨子耘搬到了同一个小区,是亲戚又是邻居,相聚在一起是难得的缘分。从那时开始,他们一起从事丰子恺艺术的传播与弘扬,举办讲座、策划展览、编辑图书,现在正在校订《丰子恺·我们一家》,这本书从家风、家教的角度讲述丰家四代人的故事。

1659425385344574.jpg

丰子恺与子女“约法”

年逾五十,齿落发白。家无恒产,人无恒寿。自今日起,与诸儿约法如下:

(一) 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放弃者作为受得论。大学毕业之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二) 大学毕业后倘能考取官费留学或近于官费之自费留学,父母仍供给其不足之费用,至返国为止。

(三) 子女婚嫁,一切自主自理。父母无代谋之义务。

(四) 子女独立之后,生活有余而供养父母;或父母生活有余而供给子女,皆属友谊性质,绝非义务。

(五) 子女独立后,以与父母分居为原则。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六) 父母双亡后,倘有遗产,除父母遗嘱指定者之外,由子女平分受得。

    右示华瞻知悉。

    三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丰子恺(章) 徐力民(章)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1-03-2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