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联 > 新闻板块 > 家庭工作

“抗癌厨房”:见惯悲欢离合,也溢出满满温情

标签:家庭工作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刘旭 王愿

在“抗癌厨房”里,炉子上燃烧的灶火给了患者及家属生存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里彼此扶持,相互倾诉在抗癌道路上的压力、挫折和苦恼,在平凡的一菜一饭里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气。

20201122bdbb184ed9eb4ea59fedbd4fd6e6048f.jpg

熊庚香和万佐成夫妇。 王愿/摄

202011226cb8e0455839454f8c7f7959afe357c3.jpg

“抗癌厨房”里,一位老人将炒好的菜倒进碗里。 刘旭/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刘旭

■ 王愿

在前不久举办的2020年江西省最美家庭揭晓会上,创办“抗癌厨房”的熊庚香家庭在现场访谈环节压轴出场,他们一家的故事曾感动全国网友。当天,熊庚香和老伴万佐成的讲述让人从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中感受到“抗癌厨房”带来的温情,而“抗癌厨房”也给许多经历生死离别的人带去了一些新的希望。

只为病人提供便利,没想着赚钱

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小巷里,有一间露天厨房总会挤满炒菜的人,切菜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升腾的油烟营造出独特的气氛。

这是一个“抗癌厨房”,做饭的都是肿瘤医院的病人和病人家属。他们来自江西省各地,有的从区县转到省城接受更好的治疗,有的是在北京、上海治疗后回到江西。他们互不相识,却在这里共度最为艰难的阶段。

创办“抗癌厨房”的就是熊庚香和万佐成夫妇。

“抗癌厨房”很好找,巷子入口处就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标牌,上面白底红字写着“爱心厨房”。“抗癌厨房”里的人,也很好认,一连几天,他们穿的可能都是同一件衣服。

每天天不亮,年过六旬的熊庚香就和老伴万佐成把锅碗瓢盆之类的家什摆到巷子两侧的桌上,再把几十个煤球灶生起来,接着烧开水、煮饭、熬粥。医院里的患者家属来了,随时都能用上热水,随时都能炒菜、打饭。

“抗癌厨房”始于2003年,那一年熊庚香夫妇开始在这里摆摊炸油条,有一天,一对夫妇带着患病的孩子来到摊前,小心翼翼地问熊庚香,卖完早餐后能不能把炉灶借给他们用,他们的孩子想吃妈妈做的饭。

“十来岁的小孩,看着真让人心疼。”熊庚香二话没说答应了。她还告诉这位母亲,以后可以天天来炒菜,不收钱。

再后来,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病人家属到熊庚香的摊前借炉子炒菜煮饭。常去做饭的病人家属过意不去,提出要付钱。“每天6点钟就有人借炉子做饭。因为人越来越多,我就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百人来炒菜。为让这个共享的‘抗癌厨房’维持下去,就尝试收点钱。”熊庚香说。

“开始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房租也涨价,我们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煲1个汤收2元。每年过年期间,厨房免费使用。”熊庚香说。

熊庚香夫妇的收入主要靠卖油条,出租锅具和煤炉只为病人提供便利,不指望赚钱。“算上房租、煤球、水电等开销,不赚钱,甚至要贴钱。”熊庚香说。

升腾的灶火带来生存的希望

虽然“抗癌厨房”不赚钱,但熊庚香和老伴却无怨无悔。两人的儿子也曾卧病多年,这让他们打心眼里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到我们这里的,都好可怜。我们再苦再累,都没他们难。”熊庚香说。每天她都会主动跟病人和家属聊聊天,倾听、安慰他们。

采访中,熊庚香提起,还有无依无靠的老人,大热天的,自己做完化疗颤巍巍地过来炒菜,“看得让人流眼泪”。熊庚香替老人把菜炒了,还免费给她打饭吃。“她说,我的饭好吃。”这令熊庚香心酸又自豪。

番茄炒蛋、炒青菜、红烧鱼、猪蹄汤……“抗癌厨房”里的每一道菜,虽不是山珍海味,却浓缩了父母之爱、子女之孝、夫妻之情,更寄托着这些经历人生无常的家庭回归平常生活的希望。

今年62岁的邓红梅已经在这个“抗癌厨房”做饭有3年时间了。每天早上6时,老人就会起床为女儿煮粥,中午11时30分,她也会准时在小巷里的厨房为女儿做午饭。邓红梅说,这个“抗癌厨房”帮了病人和家属们的大忙,既节省了生活开支,还能吃到家乡味道。

相较邓红梅,老李算是“抗癌厨房”的常客。老李夫妻结婚以来一直感情很好,2015年,妻子被查出宫颈癌,第二年癌细胞转移到脑部,2018年脑部水肿压迫神经,此后瘫痪在床。妻子生病之后,老李说自己没想别的,就是“一心把她伺候好” 。

送医喂药,做饭擦身,事无巨细,都被老李承包了。他骄傲地说:“有我这个坚强的后盾在这里伺候她,肯定再活十年没问题。”

但再坚强的后盾也有疲劳的时候。“我一天到晚除了炒菜宽心一点,在医院里面就像坐牢一样。”对老李来说,做菜就是他每天放松自己的方式。病房里的病友来来去去,而对老李和妻子来说,一起吃饭的地方,就是家。

在“抗癌厨房”里,炉子上燃烧的灶火给了患者及家属生存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里彼此扶持,相互倾诉在抗癌道路上的压力、挫折和苦恼,在平凡的一菜一饭里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气。

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

17年来,“抗癌厨房”里无数人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来做饭,然后离开。有些人或许还会回来,有些却再也回不来了……曾有患者在临终前特地来告别:“老板,我就来见你最后一面,下次就来不了了”。

虽然夫妇俩目睹过太多的癌症家庭经历生离死别,但他们始终鼓励每个人勇敢和病魔斗争。“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吃饱饭!”熊庚香说,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

在“抗癌厨房”里做饭的张美菊也常常这样鼓励自己生病的女儿。熊庚香见过张美菊女儿几面,对她的印象很好,“很聪明,好乖,一直叫我奶奶。”末了,她摇头叹道:“就是可怜哎。”

张美菊的女儿叫思思,今年12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患上了“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肿瘤”。医生跟张美菊说,“这个病属于疑难杂症。”

张美菊和丈夫花了20多万才勉强把女儿的病情控制住。今年过年遇上疫情,治疗延后了2个月,思思下巴上的肿块又长起来了。思思不想化疗,躺在床上哭。担心自己刚长起来的头发又要掉没了,她还想回学校读书。张美菊流着眼泪劝她,“要坚强,不化疗,就没命了。”

治病要忌口。每天,张美菊从医院附近买好菜,再拿到“抗癌厨房”加工。思思的晚饭通常是一碗加了胡萝卜、红薯熬成的粥。张美菊就自己随便吃点,“为了小孩,能节省就节省一点。”

“抗癌厨房”里见证了太多不幸的故事。事实上,熊庚香夫妇俩很难记住每一位来做饭的病人家属姓名,但病人家属却不会忘记他们。很多病人家属离开时会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去做客。被油烟熏得发黄的一面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

今年春节期间,小巷口设起了防疫卡口。原本春节不打烊的熊庚香和老伴,架起梯子,爬梯子把饭免费送给外面的患者家属吃。

熊庚香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善良的她一直教育孩子:“不管挣多少钱,都要帮助别人。”

如今,熊庚香和老伴不再炸油条了,一心围着“抗癌厨房”转。去年,当地政府还出资对“抗癌厨房”进行了改造,并按政策给熊庚香和丈夫贴补房租。一楼营业,二楼储物、住宿。这里是熊庚香与万佐成的家,也是患者家属临时的“家”,“希望患者家属到这儿跟到自己家一样”,熊庚香说。

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抗癌厨房”的烟火里,五味人生仍在继续。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0-11-2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