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生活派

“文艺小店”构成上海商业版图点点星光

标签:生活派 |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记者 简工博

  不打折不在乎客源 这家艺廊底气何在

  正午12时,市民乔溪趁午休时间,从公司所在的静安寺溜到位于建国中路上的艺廊“介末”,准备买一只售价近3000元的杯子,送给好友作生日礼物。可不久之前还有10余只存货的架子上,现已被销售一空。店员们正在忙碌准备周末新的展览——这已是疫情之后这家艺廊举办的第二个展览。

  复工后忙着办展览

  “介末”在上海有两家店,建国中路沿街的门面房,是为手工艺人和艺术家举办展览的展厅;藏在绍兴路书店“光之空间”背后的老店,堆满历次展览留下的作品,是不少本地粉丝和海外游客必到的淘宝之地。

  比起周边其他小店,这家因疫情延迟复工的艺廊恢复得很迅速:2月10日全面复工,4月初推出一次展览,本周末即将举行第二个展览,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大室桃生将在这里展出最新的玻璃艺术作品。而“介末”在微博上的展览预告,已经排到了11月份。

  “介末”的主要展览大多来自日本,但海外疫情并没有扰乱他们的节奏。“介末”的主理人说,“现在虽然比计划乱一点,但我们预案充足,发生变数后能及时调整,比如一个艺术家来不及,另一个马上就能顶上。”很多展览的准备周期至少1年以上,“变化”对“介末”而言是常态。以本周末举办的展览为例,“介末”与艺术家在两年前就约定好了。

  复工之后,“介末”快速调整了计划,先是整理出去年曾经办展的日本艺术家尾上耕太一批新作,开出首个“迷你展览”,又相继确认了两名国内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展。除了海外艺术家,“介末”也开始涉足国内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以创作各类动物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家廖亮也正在准备展品。

  “内容”是持续生命力

  “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法旅行,就想收藏些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结果大家跟我的想法一样。”乔溪造访了“介末”两家店,之前看好的3000元的杯子、5000元的花器和近万元的烛台都卖掉了。“介末”的主理人坦言“生意还算稳定”,“主要靠几年积累的老客户和充足库存。”

  乔溪记得,自己是在微博上搜索到这家店的,“他们拍的海报和日常图片太好看了。”实地走访之后乔溪成了“铁粉”,跟同好交流才发现这家店在网上名声很响,“好多生活在日本欧美的人都知道。”

  但“介末”并不像人们熟悉的“网红”,虽然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都有账号,但更新不算勤快,大多是“店内日常”;互动也不算频繁,一般只回答“何时开店”这样的实用信息。至于如今热门的“直播”,他们坦言“没精力做”,就连顾客的微信他们也很少加,更没有拉个“卖货群”。

  新展在即,几乎要通宵工作,从海报到展陈,一遍一遍尝试调整。开店之前,“介末”的主理人一直从事广告摄影,“介末”的海报总能在网上引发点赞:陶艺家池田优子的作品色泽清浅线条柔和,他们把作品放进铺满白沙的水中拍;“铁匠”李共标新作只有黑银两色,他们调高对比度,拍出版画般的质感。“我们只有精力和兴趣做内容,顾客来得多不如来得精准。”

  在乔溪看来,把“内容”做强才是真正的“网红”应具有的实力:“互联网是把内容的反选权给了受众和消费者。只有真正做好内容的‘网红’,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 分享:
  • 编辑:韩佳宁     2020-05-09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