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观点

用心呵护娃娃心中那一点科学之光

标签:观点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莫兰

■ 莫兰

“天为什么是蓝的?树为什么是绿的?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皮球为什么不会沉?宇宙是什么样的……”孩子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无穷无尽的提问常常把大人们难住。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正是孩童时期的重要特点——正如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言:“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小小的萌芽,往往长出大大的梦想。那份想要触摸世界的冲动,正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奠基石”和“营养土”,引领他们通往科学的浩瀚宇宙。珍视、呵护、培育它,不只是父母老师们的功课,也是每个家长和成年人的责任,毕竟孩子是大家的,而我们都曾是从孩子走过来的。

学科学,怎么学是个难题。孩子们的反应最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让他们从心底里爱上科学,不容易。大水漫灌式、机械填鸭、“考考考”等“应式标配”的招数往往不灵光,以小见大的启发、曲径通幽的摸索、寓教于乐的学习,才能直击兴奋点,找到兴趣点。

诚然,科学可以硬核,科普却不一定要硬核。去年大热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最终收获46.8亿票房,荣登2019年中国电影满意度调查榜榜首,就是例证。所以,不妨把科普看成一门“营销学”,手段宜新,空间宜宽,思路宜广,才能像磁石般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心、眼、手。一个VR体验星空模拟场景、一场浸入式科学试验、一次业界大咖为新奇知识“带货”、一本不板着脸说话的科普手册、一堂别开生面的动手实践课,就可能孕育出未来的科学明星,甚至可能改变未来世界的格局。著名物理学家、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院士曾回忆,自己物理知识启蒙的原点,就是小时候读到了介绍大科学家爱迪生的小人书。谁又能知道,今天的台下会不会坐着明天的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呢?

科普,也并不只是老师们的分内事,家长们也要身体力行,当好孩子的科学启蒙者。在带娃逛科技展、泡天文馆、听科学讲座已成为“假期保留节目”的当下,更需要家长们创新方式方法,将枯燥严肃的知识点融入各种生活细节之中。例如,小小的半杯水,就蕴含着无数的知识切入点,涵盖了化学、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水的分子式是H2O,水的升华、凝华、汽化,半杯=1/2杯,人体的70%都是水,71%的海洋让地球成为“蓝色星球”……由此延展开去,可以牵出无穷无尽,能够讲到地老天荒。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诚然,用心呵护娃娃心中那一点科学之光,并不是要强行把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科学家。毕竟每个人的天资禀赋不同,不是人人皆可以成家,但科学是人生的必需品,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它。不让科学之光熄灭,从小了说,旨在实现“科技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往大了说,则是永葆未来之光。它是希冀,更是责任。

  • 分享:
  • 编辑:吴苏锦     2020-02-1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