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联 > 新闻板块 > 家庭工作

徐立平家庭:“雕刻火药”的航天之家

标签:家庭工作 | 来源: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 作者:张佳敏

“0.5毫米有多厚?也许很多人没什么特别概念,但我却很清楚。0.5毫米,这是航天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我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还没有两张A4纸厚。”说这话的人是徐立平。

他是一位来自航天一线的普通工人,从事的工作是导弹制作中最危险的环节,被称为“雕刻火药”。就是用特定的工具,通过一系列挖补,对一枚导弹上的固体火药进行加工,使之达到设计标准。这道工序直接决定导弹能否进行精准发射,稍有误差,就有可能导致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偏离预定轨道,甚至发生爆炸。徐立平作为班组的组长,技艺堪称完美。30多年来,他在工作中不断历练,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背后,是一个“航天家庭”对他的有力支撑。

“航天家庭” 力量之源

徐立平成长在一个航天家庭,家里10余口人,除了还在读书的孩子,其他都是航天职工。因为父母工作的需要,徐立平兄妹三人从小便跟随父母辗转四川、内蒙和陕西三地生活。虽然父母从不曾提及自己的工作,但孩子们都敏锐地感觉到,父母做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徐立平立志投身航天事业,他19岁入行,如今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导弹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的技术工人。

这里是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更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岗位。因为这里的工作是人与烈性含能材料的“正面较量”,一旦发生危险,上千度的高温,操作者丝毫没有逃生的可能,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在炸药堆里工作”!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在他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曾数次面对“挖药”等超高危作业,也曾面对工友操作不慎而牺牲的巨大悲痛,还亲历了执行完紧急任务双腿几乎不能行走的病痛。面对伤痛,家人永远都是默默坚定地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徐立平母亲强忍着泪水逼儿子进行高强度恢复训练,父亲给家里装上了锻炼用的单杠。有了“小家”后,妻子梁远珍全身心支持着徐立平的工作。她把家里的餐厅改造成工作台,让徐立平在家也能搞生产、改进设计。如果徐立平加班忘了告诉她,她一定会赶到徐立平的岗位悄悄看一眼才能放心回家。徐立平的岳父瘫痪在床8年,那8年里,梁远珍上班忙工作,下班照顾老人,洗菜做饭,端屎端尿,承担了所有的家务。

无言的支持最深情

徐立平夫妻俩同在四院7416厂从事航天型号产品的生产工作,妻子梁远珍不但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班组中唯一一位女国家技师,而且不遗余力地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

对待妻子,徐立平总是很愧疚,用他的话说:“家里的事情都是她在操心。”徐立平很少会对妻子说一些深情的话,但他会背着妻子为她买喜欢却嫌贵的茶叶,会在结婚纪念日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

结婚20多年来,梁远珍早已习惯了徐立平的忙碌。同为航天人,梁远珍理解“航天”两个字对徐立平来说意味着什么:“并非他不顾家,也并非他不懂得享受生活,只因为他热爱航天事业,放不下作为航天人的那份誓言和担当。我会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并为他骄傲和自豪!”

在家风中传递家国情怀

徐家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到周末,只要时间允许,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家事、谈谈工作。徐立平的父亲徐桂林说:“看见孩子们都平平安安的,叮嘱几句,心里才踏实!”长子徐立平从事的是“雕刻火药”的高风险工作,次子徐凡平更是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全身大面积烧伤,“平安”二字,时刻牵动着老两口的心。他们给孩子们起的名字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平”字,也许冥冥之中早就预见了他们今日要面对的工作性质。

徐立平说:“危险的岗位总要有人去干,每一次看到神舟飞船上天,就会为自己是一个航天人感到自豪。”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说:“国家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国,何有家?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这个普通的航天家庭就像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一样,他们相信家风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导,更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递。在航天战线,无数个“徐立平”式家庭在坚守和奉献,为推进航天梦、实现强国梦贡献着力量。

2019年5月,徐立平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 分享:
  • 编辑:刘丽君     2019-12-1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