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花样盛年

潘向黎:与古诗词相处的人生

标签:花样盛年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吴玫

幸运为什么如此眷顾她?少年时,读着父亲手抄的唐诗宋词,水到渠成地生活在了诗意里。成年后,一路苦读一路勤奋写作,似乎也没有听到她抱怨过辛苦,那是因为古诗文始终在手边心里吧?

从我家到浦东普师附小锦绣校区,距离不太远,但很费周折。那天,我犹豫了又犹豫,还是决定赶过去听潘向黎的讲座,“与古诗词相处的人生”。

七八年前,我客串做一本杂志暑期版的责任编辑,策划了以“暑假里读什么”为主题向中学生推荐一组读物的板块。在“繁花与静叶”这一标题下,我重点推荐了潘向黎于2011年出版的两本书《茶可道》和《看诗不分明》。杂志出版以后,我思忖再三,决定寄一本到潘向黎工作的报社。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潘向黎的电邮——没想到,是因为彼时潘向黎已不是1998年的潘向黎,贵为著名作家,一本为中学生编辑出版的杂志推荐了她的作品,她完全可以一笑置之。

也许,她是个很念旧情的人?

1998年,纸媒虽还繁荣昌盛着,但是,网络已显出其嗜血的本性开始想方设法蚕食纸媒的固有地盘。我们主编本能地意识到这一危机后,决定主动出击试图化解迎面而来的绞杀,就主办了一场“网文来了,纸媒如何应战”的大规模活动。活动邀请了多位作家前来头脑风暴,其中就有潘向黎,且是我去接的她。我们的车在威海路上拐到报业大厦的大门前时,我看见潘向黎已经等候在了那里。原本就天生丽质,那天潘向黎又穿了一身粉色的套裙,把自己映衬得就是一朵出水芙蓉。那一眼让我感怀:女人,如能活成潘向黎那样,模样好,学问佳,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足矣。

“收到贵刊,看到您负责的栏目介绍拙作《茶可道》,很高兴,谢谢你。《繁花与静叶》这个题目真好听,用来在夏天里介绍书,富有美感”,潘向黎在电邮里说的这番话,告诉我与我们报社相关的1998年,她已经不复记忆。那么,潘向黎就是一个谦逊又可亲的人了。果然,下一封邮件里,潘向黎表示,愿意赠送几册自己的签名本给我。我想,能买得到的,又何必劳她大驾?就点了她很早期的小说集《十年杯》。我都能想象当她得知一个读者想要她的早年作品时她莞尔一笑的模样!瞧她的回复:“没问题,但《十年杯》是N年前的书了,你真的要那么‘古老’的作品?我后来还出过《我爱小丸子》《白水青菜》等集子,还有长篇《穿心莲》呢。要不要换一本看看?我这样简直有点自我推销了!呵呵。”这邮件读得我顿时忘了与著名作家之间的距离,贪心地告诉潘向黎,她的每一本作品我都喜欢。数天后我收到了《十年杯》《白水青菜》和《我爱小丸子》。

那以后,在局外人看来,《看诗不分明》的作者放下了小说创作,决意在古诗词研读这条小径上深耕细作了,这不,潘向黎今年又出了新书《梅边消息》。书是新书,对我而言,书里的很多文章我都在微信里读过,因为我的朋友圈里至少有三位潘向黎的铁粉,其中一位,就是邀请我过去聆听讲座的章健文老师。

早早走进普师附小锦绣校区,跟章健文老师打过招呼后就想找一个角落坐定下来。有一种人,隔空可以跟人聊得很欢,一旦面对面了,就会变得很枯涩。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害怕真的与潘向黎面对面了会不知道说什么好。章健文老师把我按在第一排位子上,说:“有茶。”我马上想到了《茶可道》,便听从了章健文老师的安排。十分钟以后,潘向黎从侧门进来后坐在了我的身边。我张了张嘴,却吐不出一个字来,幸好,一位老师走上讲台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起了《梅边消息》里的一篇文章《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文章有些长,朗读的老师用了10来分钟才读完。在这个过程中,潘向黎一直凝神望着朗读者,而我,一眼一眼地去看右手边的潘向黎,依然美人,但岁月汤汤,美人已经中年。

潘向黎的讲座是从她打小跟着父亲诵读唐诗宋词的故事开始的。那个故事不新鲜,我听到过读到过,但故事间的一段插曲,解开了我的一个疑惑。

潘向黎的妹妹美术功底不错,凭着这一手功夫,妹妹曾经在我们报社做过一段时间的美术编辑。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在一起,除了聊版面就是聊家事,我们与潘向黎妹妹能聊得起来的家事,多半与潘向黎有关。一来二去,我们听出来,潘向黎对妹妹的爱护,超出了平常人家的姐妹情。为什么?

20年后,我得到了答案。

和妈妈从泉州到上海复旦大学与在那里当老师的爸爸团聚后,潘向黎成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她总是贪多,于是就在图书馆的大门口经常上演惊心动魄的戏码:捧着的书本“哗”地从潘向黎的怀抱里掉落在地上,她只好狼狈地捡拾起来。更多的时候,她都等不及将书捧回家后再细读,她索性选一个安静处,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先把书堆在身边,再抽出最想读的那一本便一头扎进去……家中的晚餐已经摆放在了餐桌上,却不见该回家吃饭的潘向黎,也不等妈妈召唤,妹妹就出门找姐姐。妹妹知道姐姐会坐在哪里读书,假如那几处马路牙子上都不见读书读得入了迷的姐姐,妹妹知道,姐姐一定在图书馆。

如此涓滴凝结成的姐妹情,汇成了细水长流的永远牵绊,有什么可意外的?只是,听故事的人觉得,坐在讲台上娓娓道来的那个人,幸运为什么如此眷顾她?少年时,读着父亲手抄的唐诗宋词,水到渠成地生活在了诗意里。成年后,一路苦读一路勤奋写作,似乎也没有听到她抱怨过辛苦,那是因为古诗文始终在手边心里吧?所以,那位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喜欢宋词却不喜欢苏(东坡)词和辛(弃疾)的作者,就乖乖收下潘向黎的指摘吧。

只是,潘向黎说起自己为了这篇文章特意打电话到报社,告诉责任编辑刊登一篇违背常识的文章又多么丢脸时的神情,让人愈发相信,潘向黎的人生,已经与古诗文水乳交融。

  • 分享:
  • 编辑:韩佳宁     2019-12-1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