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传统美德

一本书 一枚章 一名人 耄耋老人家风传承有“妙招”

标签:传统美德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许真学 王祥

重庆两江新区妇联干部专心聆听甘谷笙老人讲述他与幺爸甘惜分的故事。

甘谷笙送给家人的印章。

《纪念册:我的人生轨迹暨家风建设》一书。

5月21日,重庆市两江新区妇联将主题党日活动设在辖区内耄耋老人甘谷笙的家里。当日,记者跟随妇联工作人员走进了老人的家。一进家门,记者便被茶几上的3本《甘惜分文集》所吸引。原来,甘谷笙老人是新闻学界泰斗甘惜分教授的侄子,多年来,甘惜分教授引领侄子的家风传承,甘谷笙也从幺爸那里学到了许多家风传承的妙招。

受鼓励,编书传承优良家风

“这种聚会,我不赞成,劳民伤财,拖家带口,奔波千里,只为一聚,有啥意义,不但我不能去,即以你们在川的49口而论,平时偶有相见机会也就够了,何必兴师动众,来个大团圆。何况影响也不好,一个小小县城,有此一盛会,立刻惊动四邻,惊动领导,不知甘家子弟在干什么……至于北京的家族,不可能去了……我81年回川,也就一次分头大聚会,其盛况已把我吓了一跳,以后不会干这种事了……”

走进甘谷笙老人的家,翻开他所编撰的《纪念册:我的人生轨迹暨家风建设》一书,记者立刻被这封回信所吸引——这是1983年7月2日,中国新闻战线的老前辈甘惜分教授,在信中回复侄儿甘谷笙关于甘氏大家族回老家四川邻水聚会的态度。

从信中可以看出,甘惜分教授对于劳民伤财、惊动四邻的聚会很反对。记者查阅发现,书中一共收录了甘谷笙与幺爸甘惜分之间的16封信件,从1983年至2006年,时间跨度长达23年。甘惜分教授对家风的态度,深深影响到了甘谷笙,正是受此影响,甘谷笙才着手编撰此书,以便把幺爸教导他的做人道理和家风建设宝贵经验,以及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感悟记录并传承下去。

“幺爸一直督促我、鼓励我,完全不敢稍有懈怠。”甘谷笙说,自己本不擅长写作,刚开始他写得像流水账,幺爸就不断给他提意见,给他鼓励,并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甘谷笙说,他的一生都受到幺爸影响。年轻时,幺爸送给他一句话,“不要碌碌无为而羞愧,不要虚度年华而悔恨”;到了中年,幺爸又给他题了“淡泊明志”四个字;退休后,幺爸又送他“老有所为,更有所思”八个字。甘谷笙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幺爸这位人生导师在指引方向。

“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我的思想就不能够停下来,所以弄得我觉都睡不好。”甘谷笙说,为了完成这本书,有好几年都睡眠不好。如今,书已印刷出来,书里除了甘谷笙与幺爸的通信,还包括家风建设、企业管理、居委会工作等方面内容。甘谷笙说,他准备在自己90岁生日时,将书送给自己的儿孙、亲朋好友,每人一本。

甘谷笙还为自己家人每人准备了一枚印章,印章除了各自的名字以外,还刻着各自生肖属相,印章两侧刻着“美好家庭,孝悌诚信”八个字。装印章的盒子内部则是他手书的一首诗:

小小印章寄深情,

孝悌诚信铸心灵。

美好家庭新起点,

优良家风待传承。

巧启蒙,子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甘谷笙有三个子女,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子女小的时候,甘谷笙就经常带孩子们锻炼身体,做操、跳绳、打球、游泳,样样都来,甚至还专门组织了儿童排球队,加上邻居小孩有三十几个小朋友参加。

除了教孩子运动,甘谷笙还教他们玩一种名叫“二十四点”的智力游戏(每次4张扑克牌,利用加减乘除,让4张牌的数字之和为24),来进行智力开发。“当时道角的小朋友都说,建波建蓉他们爸爸才好哟,带他们耍,像个娃娃头。”甘谷笙说,他很注重子女的劳动锻炼,子女三四岁就开始洗手绢、洗袜子,大儿子九岁开始做饭,十三岁就可以挑煤了。

子女们渐渐长大,甘谷笙也开始在家里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总买一些书籍报刊、小人书和地图放在家里。二儿子对地图特别感兴趣,常常早上一起来,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跑过去研究地图。

1977年,二儿子报名参加高考,结果没考上,之后又连续考了两年还是没考上。甘谷笙后来发现,原来是因为二儿子偏科,数理化成绩不好;尽管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第四年,甘谷笙果断让儿子选择了文科,结果儿子一下就考上了四川大学。“一转文科他的地理就发挥优势了,地理得了88分,九龙坡区第一名。”甘谷笙说,是一张地图圆了儿子的大学梦。

除了影响子辈,甘谷笙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孙辈。高二时,甘谷笙的长孙迷上了电子游戏,学习大受影响,父母怎么劝都没有用。甘谷笙得知以后,亲自与孙子谈心,事情虽有所好转,但并未根治。甘谷笙通过观察,发现长孙比较敬仰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二叔与三姑,于是他就找儿子女儿去做长孙的工作,终于起到了效果。高考结束,长孙考上了一本院校。

享天伦,家风建设让家庭其乐融融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甘谷笙年轻时灌输给子女们的“诚信做人,孝悌传家”家风,以及“诚实、勤劳、助人、创新”的家训,都在以后的几十年开出了灿烂的果实,不仅让他们老两口老来享福,也让一大家子和和睦睦。

2008年,甘谷笙爱人因病瘫痪在床。为了让母亲治病更加方便,三女儿女婿便将父母从厂区房搬出来,给他们在离医院更近的地方买了一套房。按理说,给父母买房三个子女都应出钱,但三女儿家因经济条件稍微好点,并未与大哥二哥计较。三女婿经常出差,所到之处,必然会给岳父带一点当地特产回来。“新疆的肥羊、郑州的大枣、东北的人参、武汉的鸭脖子,甚至于没得买的了,莲藕和白菜都要带点回来。”说起女婿的孝顺,甘谷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相比三女儿在物质上的帮助,二儿子更加注重父母的健康,经常给父母买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记者看到,老人家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好多保健食品。

和弟妹不同,大儿子家关心的是父母吃得怎么样。虽然家住在厂区,离父母家有好几十公里,但大儿子和儿媳经常给父母送食物过来。记者打开甘谷笙家的冰箱,发现里面塞得满满的,有带鱼、饺子、肉丸子等各种各样的熟食,“都是大儿子儿媳妇送来的,我只要热一热就行了。”甘谷笙笑着说。

“他们对我孝顺,弟兄姊妹之间也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就是家风。”甘谷笙说,长孙考上大学后,二儿子、三女儿又是送电脑、又是帮忙负担学费。大儿子儿媳妇也是非常感动,家里每次做什么好吃的,都会做4份,给爸妈、弟弟、妹妹各送一份,自己家留一份。

甘谷笙一家的故事,生动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这句话。

(记者 许真学 王祥 摄影  许真学)

  • 分享:
  • 编辑:     2019-09-1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