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女儿童家庭大数据中心 > 思想引领 > 女性研究 > 思享汇聚

在妇女研究中关注理论 在现实关怀中寻找问题

——评《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标签:思享汇聚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姜秀花

《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一书系统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本土妇女/性别研究的理论贡献,以及知识女性基于研究和实践体验对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问题的系统思考。作者通过事实叙述来概括归纳理论,试图在妇女与国家、父权制与女性主义、阶级与性别、个人与政治之间等的矛盾对立中寻找融合的交叉点,为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提供更深厚的理论支撑。

山西师范大学畅引婷教授新著《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可喜可贺。作者系统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本土妇女/性别研究的理论贡献,以及知识女性基于研究和实践体验对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问题的系统思考。全书论述宏大、笔酣墨饱,而又焦点集中、不蔓不枝,既体现了著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也体现了知识女性为妇女发展、为学科生长而久久为功的使命担当。掩卷细思,该书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跃然纸上——既在妇女研究中关注理论又在现实关怀中寻找问题。

独到的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的妇女研究与世界历史上第三波妇女运动的兴起相联系,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中男性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发挥的主导作用相区别,不论在知识生产领域还是在社会行动之中,“女性”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她们活跃于不同的学科领域,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以及文本和文献资料分析,产出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与西方相比,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探讨仍显不足。

针对这一研究现状,著者在“绪论”中明确提出,“围绕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问题来讨论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归根到底是要回答妇女研究与知识生产的关系,知识生产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变革与(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的关系,最终解决妇女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

从绪论和各个章节的大小标题看,妇女(女人、女性)、国家、世界、父权制、女性主义、阶级、性别、历史、媒介、社会、个人、政治等概念,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些分析范畴。著作者在前三章对妇女与国家的关系、妇女与世界的关系、父权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历史和理论方面的仔细梳理,强调女性主义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资源。

在著者看来,妇女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上述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方向以及路径选择。该书虽然没有提出某种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或框架,但研究中的理论自觉是非常明显的。从绪论“题解”一节的内容看,作者对正副标题中的关键词——“社会性别秩序”“重建”“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都作了明确的说明,试图厘清研究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著者认为,“妇女”从古到今都是被建构出来的,但是与古代社会相比,近代以来对“妇女”进行建构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被男性所定义变成了女性对自我的定义,或由男女两性共同来定义。作者独到的理论研究和思考,都是建立在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妇女研究的系统论证之上。中国妇女研究资深学者杜芳琴教授在“序一”中指出,“对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性别研究进行回顾总结的专著,畅著是开了先河的第一部”。

明确的问题意识

学术研究特别强调“问题意识”。也就是说,不论选题还是论证,不论直言还是隐晦,研究因何而起?为什么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都是不能回避的。

该著在论述中有着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包括妇女解放与发展中的问题和妇女研究中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比如,全书开篇作者就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妇女、性别、女人、男人、国家、世界、社会、历史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和‘我们’——我们女人、我们人类、我们中国女人是怎样在时代变迁中互动与同构的?”进行了“必要的交代”;在后面的各个章节里,也都会围绕主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发问,然后引发读者与作者一起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理论上和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

比如,关于“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她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在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中,究竟应该依据怎样的理论/理念确定前行的方向、路线和目标?我们(女人)想要得到什么,我们(目前)又只能得到什么——“事实”与“应该”之间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在到达理想彼岸的征途上,我们需要借助怎样的理论工具,又需要坚持怎样的策略原则?如此等等。

可以说,由问题而引发思考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蒋重跃在“序二”中评价道:“在整体的‘问题—回答’框架内,又有局部的‘问题与回答’构成的多个回合的讨论,由此形成了多重张力的动态结构,全书因而处于紧张和动感之中,活泼泼地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与当代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整体状况相适应,在推动研究与行动的背后,知识女性的力量始终是著者关注的重要对象,一方面强调妇女内部的阶层差异,另一方面强化知识女性在妇女解放进程中的历史担当。比如,在“阶级与性别”一章里,著者着重论述了知识女性与性别知识生产的关系,当代知识女性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近代知识女性与妇女解放的关系,使具有一定社会担当的知识女性在阅读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著者从自己所从事的历史专业和编辑职业入手,在书中专门辟出两章的篇幅来讨论“妇女(学)与历史”和“妇女(学)与媒介传播”的问题,因为著者更多是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探讨而不是从妇女学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讨论的,所以著者将“学”字放在了括号之内,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妇女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脉络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该书 “女人与社会”“个人与政治”两章还对邓颖超、申纪兰等历史人物的成长轨迹和历史影响等进行分析,在时代变迁中考察不同历史阶段妇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妇女在历史变迁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总之,该著作者站在历史哲学的角度,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妇女研究为研究重点,通过事实叙述来概括归纳理论,试图在妇女与国家、妇女与世界、父权制与女性主义、阶级与性别、妇女与历史、妇女与媒介、女人与社会、个人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对立中寻找融合的交叉点,加强妇女研究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对话,为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提供更深厚的理论支撑。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分享:
  • 编辑:肖婷     2019-09-0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