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女儿童家庭大数据中心 > 思想引领 > 女性研究 > 新女学周刊

多维度考察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与现状

——2019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之新视点

标签:新女学周刊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蔡双喜

编者按

8月25日~26日,2019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在天津召开。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妇联干部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与现状”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学者首先就家庭领域中妇女地位的测量和指标展开研讨;并重点关注了妇女就业与社会保障,妇女生育与健康。性别角色观念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性别平等的深层机制,为此性别平等观念也成为热门议题。

8月25日~26日,2019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在天津召开。研讨会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市妇联协办。百余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妇联干部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与现状”主题,就健康、教育、生育、就业、婚姻家庭、性别观念等妇女社会地位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家庭领域中的妇女地位

现有研究对家庭领域中妇女地位的测量仍未达成共识。会上,专家学者首先围绕家庭领域中妇女地位的测量和指标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通过梳理已有文献,结合实证分析,试图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与现实情境方面构建共识。在价值取向方面,以往的研究要么过于关注妇女在家庭中的相对权力,要么过于关注其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权而忽略其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力,宋健认为应将两者进行综合考虑;在理论基础方面,“资源理论”“规范-资源理论”和“交换理论”是来自西方社会的中层理论,但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在现实情境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中纵向的代际关系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层面。

老年人的财产分配意愿正在从男性单系继承逐渐转向男女平等继承或女儿继承,但认同“养儿防老”观念的老人更愿意多分给儿子。北京大学博士生熊晓晓利用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人专项数据,分析了在儿女都尽了赡养义务时,老年人财产分配意愿的影响因素;建议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规范女性的财产获得权益,并拓展“养儿防老”等养老文化观念的内涵,以实现老年人财产分配中的性别平等。

鉴于已有对女性遭受家暴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多从个人、家庭层面展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月萍从制度化管理和村规民约等非正式的村庄治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村社区环境因素对女性反家庭暴力的作用。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社区开展女性权益保障宣传,能有效降低农村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这种“自上而下”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作用,是与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文化相互交织的;从社区层面女性赋权环境的角度来看,社区女性非农就业比例越高,越能降低本社区女性被家暴的风险。

妇女就业与社会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会学者重点关注了妇女就业与社会保障。

南京大学副教授贺光烨从人力资本及家务劳动的角度对中国男女收入差异进行了剖析:控制个体其他特征之后,女性的收入比男性低;相比人力资本,家务劳动对两性收入差异的解释力更大;相比男性,女性的教育年限和专业职业资格的收入回报随收入分位数的增加而变大。贺光烨认为,除了有效减少女性的家务负担,进一步提高女性通用及专用型人力资本是减少中高收入分位性别差异的重要方式。

为了解农村劳动力在本地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婚姻家庭特征在其中的影响,四川大学讲师郑莉利用跨越26 年的CHNS追踪数据和多层Logit模型,发现从1989到2015年,农村本地非农就业率有很大提高,但女性的非农就业率在所有年份都小于男性;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提升和世代更替,非农就业的性别差距显著缩小;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责任,婚姻与儿童照料增加了男性非农就业的概率,却降低了女性非农就业概率。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桂霞则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对妇女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影响。70年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女性群体的社会保障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性别差异不断缩小,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在男女之间、城乡女性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保障水平依然与就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居民身份为基础的保障尤其是农村女性保障待遇较低;另一方面是女性承担较多家庭照顾,更多集中于保障较差的职业行业。

妇女生育与健康

如何促进城镇职业女性平衡生育与就业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完善产假制度?妇女生育与健康成为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焦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产假制度越来越完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鸿雁对当前不同省份产假的时间、配偶护理假以及产假期间薪资待遇情况进行了分析: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产假假期及陪护假假期,产假从128天到360天,陪护假从7天到30天,建议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定;个别地区、企业的产假以及产假期间的福利待遇落实仍有难度,建议制定实施细则;对产假政策完善中的亮点应加以推广和倡导,如异地夫妻延长配偶护理假的规定等。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部分女性因生育而影响了就业。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慧对2026位18岁~45岁的城镇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组织环境对城镇职业女性平衡生育和就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与在基层自治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中就业的被访者相比,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城镇女性,报告生育影响就业的风险可降低57.53%。吉林大学博士生李虎则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生育二孩会对流动女性的就业稳定性造成显著消极影响,家庭化流动有利于缓解流动女性生育与稳定就业之间的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真真回顾了国际发展目标中与女性健康相关的指标和国内外性别平等指数或发展规划中与健康相关的指标。在以发展和赋权为框架分析女性健康问题的基础上,郑真真提出在构建妇女健康指标时,需考虑女性全生命周期不同时期的健康风险和性别不平等问题,根据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以测量结果为主的妇女健康指标。除了应用国家和省市级统计指标构建宏观指标,还可充分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在个体层面对妇女健康进行评价和分析。

性别角色观念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性别平等的深层机制,为此性别平等观念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门议题。河北大学博士生苏寒云发现,在社会环境的推动下,80后和 90后农村女性的性别观念相较于60后、70后更加趋于平等开放。上海财经大学副研究员黄枫则基于家谱数据库、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发现宗族文化通过改变女性的性别平等观念,影响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 分享:
  • 编辑:肖婷     2019-09-0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