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女儿童家庭大数据中心 > 思想引领 > 女性研究 > 思享汇聚

畲族女性:以山歌传承优良家风和红色文化

标签:思享汇聚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盛敏

· 阅读提示 ·

畲族山歌结构短小、通俗易懂、好记易歌、流传方便,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本文作者对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上饶市等地畲族山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女性是畲族山歌传唱主体,山歌传唱为女性参与当地文化生活提供了空间,开阔了视野。我们应通过通俗易懂、好记易歌的畲族山歌传唱家风家教、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传承下去。

山歌传承了某一区域内悠久的民族文化,是透视民族文化传承的极好视角。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上饶市等地,均有少数民族畲族乡村。有畲族乡7个,民族村82个,畲族人口9.46万人。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将生活和劳作中的所有事情全部用山歌来表达和传承。畲族山歌结构短小、通俗易懂、好记易歌、流传方便,具有十分扎实的群众基础。笔者对当地畲族山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山歌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解读。

女性是畲族山歌传唱主体

畲族山歌传承着畲民生活区域悠久的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如生产劳动、情歌对唱、婚丧嫁娶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许多战争年代参与革命的内容记载,都与山歌息息相关。这些山歌反映了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崇高品德的赞美。山歌已经成为畲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在畲族民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畲族山歌能够流传延续至今,得益于当地民众世代以来的口口相传,多是由年长女性教给年轻或幼年女性。崇义县当地现有的山歌队队员,以女性为主,比如竹洞村,能唱山歌的13余人中,女性11名;上堡村李宗汉、唐春秀夫妇组织的山歌队17人中,13名女性,4名男性;东固畲族艺术团——红歌队12人中,女性11名,仅有 1名男性。

当地许多妇女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接受教育普遍较少,但对山歌却张口既来,且能随编随唱。笔者在聂都乡见到蓝玉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村干部用摩托车把蓝玉从家里载到村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没来得及换衣的她满脸笑容,丝毫没有农妇的羞涩,清清嗓子便唱起来……山歌传唱为女性参与当地文化生活提供了空间,开阔了视野,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

丰富的家规家教及红色文化内容

畲族女子通过质朴的歌谣,唱出她们的爱欲情思和这个独特民系的禀性。畲族民众随时有歌唱,也随时可以唱歌。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而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婚嫁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畲族山歌广泛流传,唱出了畲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热爱。

畲族山歌传承至今,许多都已消失或改变,最具原始韵味的当属哭嫁和哭丧。一般女孩到了出嫁那天要哭嫁,内容主要是自叹身世、安慰双亲、辞别亲友。新娘哭嫁时奶奶、妈妈们常陪着哭,有时姐妹也会陪哭,有其特殊意味在于教女儿以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哭嫁看是哭,其实是喜。认真观看哭嫁,实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哭丧主要是沿着追忆已故老人一辈子的辛苦这个思路去哭,带头哭丧的都是妇女,带动孝子孝孙。亲戚朋友哭的氛围,渲染气氛……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去学,哭丧中每家都有几个女性能唱几段,主要是哭亡者为人、勤俭持家、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好。不难看出,畲族山歌中包含着大量尊老爱幼、发愤图强、礼孝感恩等家规家教内容。

在革命年代,革命进入畲族民众日常生活同时,畲族山歌也融入了浓厚的革命意味,成为动员民众参加革命、激励革命斗志的重要手段。东固乡已收集整理《十劝郎》《送郎哥》《红军越打越增多》《守哥回家待和年》等本地红色歌曲近90首。崇义县收集整理的1000首山歌中,也有几十首革命时期的畲族山歌。

先看《团结起来当红军》,其歌词“地主剥削我们穷,穷兄穷弟要同心。穷姐穷妹要团结,团结起来当红军。”简洁而工整的歌词,生动诠释了革命与畲族贫苦民众生活的关系——要“翻身”必须“同心”“团结”“当红军”。另一首山歌《送郎当红军》则这样唱:“送郎当红军,勇敢向前进。打土豪,杀劣绅,一个不留情。哎呀,我的哥!我的哥!”传统男女对唱的形式表达了丈夫参加红军离别之际,夫妻之间的相互嘱托与不舍之情。

再看《妇女剪发歌》:“剪了头发样样好,随时外出跑;省得梳妆来打扮,前照又后照。戴上红色五星帽,木兰从军到前方;我们工农子弟兵,奋勇杀敌立功劳!”崇义畲族妇女剪发明志、敢于投身革命战争的勇气一目了然。这种朗朗上口的语句,简洁而又工整,经过山歌形式的传唱,把参加红军的革命目的与穷苦大众团结一致的阶级意识解释得一目了然。

畲族山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与许多民俗文化门类一样,畲族山歌同样面临着生存空间日趋缩小,甚至失传的尴尬处境。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急剧下降。如今,当地会唱山歌的几乎都是年长者,并逐渐老去,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对传统意味浓厚的山歌失去了兴趣。但如果无人捡拾,它们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而,探讨山歌的民俗文化传承,挖掘山歌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红色,便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崇义县有着连续数年的“畲族文化节”,组织畲族山歌队,专门畲族演出服装,激发当地民众对山歌的原始记忆。早在2010年,竹洞畲族山歌就被列为江西省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歌和红色故事,容易入心入耳,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教育效果显著。用红歌来歌颂生命、歌颂正直、歌颂美好的社会主义和美好的未来。

山歌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不仅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带给民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山歌的主体是女性、山歌的传承者是女性。我们应通过通俗易懂、好记易歌的畲族山歌传唱家风家教、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激励广大妇女从革命传统中感悟崇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江西省妇女研究所)


  • 分享:
  • 编辑:肖婷     2019-09-0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