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让更多人“进宫” 也让传统文化“出走”

——对话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

作者:乔虹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8-03-10

宋纪蓉委员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乔虹

    她被称为故宫博物院里的女科学家,12年前,作为专业人才引进、身为博士生导师的她走进了故宫;12年中,在两任院长与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故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文物医院,她与“大国工匠”们一道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千百年前的文物“延年益寿”;今年,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她又“接棒”单霁翔院长继续在全国两会上大力推介宣传故宫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她就是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

    虽然两会上的日程满满,但作为全国妇联第十一届执委,宋纪蓉还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受了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的专访。

    “进宫”,只是换了一个科研的平台

    记者:我们都很好奇,您当年为什么会选择从高校到故宫,放弃了自己从事20多年的科研事业?

    宋纪蓉:我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进宫”,只是换了一个科研的平台。文物保护和修复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等,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的投入。而我所学的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我认为,只有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它的价值。在故宫的这12年,我把自己多年来学习积累的科学知识运用到了文物的保护科技中,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科研很有价值,我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记者:在很多人眼中,文物的修复保护就是老匠人们用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一点一点完成的。能不能为我们解释一下,科技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宋纪蓉:文物保护工作其实有很强的科学性,需要文物医院“医生”像对待病人那样对待“生病”的文物。如果说,把传统修复技艺比成“中医”的话,那么现代科学技术就好比是“西医”,而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就形成了文物修复的“当代疗法”。

    举个例子来说,对于表面出现有害锈的青铜器,以前我们可能就是直接拿起工具开始除锈。但现在,我们就会先用X射线探伤设备拍摄X光片,看看锈蚀层下面有没有铭文等历史信息,然后再制定出保护修复的具体技术方案和工艺路线,研究配制什么样的药剂能够既处理了有害锈,同时又不影响文物的历史信息。“这些都要用到现代科学知识,这里面都有着科学的道理。”

    故宫文物医院有望今年开放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故宫文物医院,在外人的眼中,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宋纪蓉:先给大家透露一个好消息,成立一年多的故宫文物医院有望今年面向公众开放,向世界展示中国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让文物“延年益寿”的。

    目前,故宫文物医院有一百多位文物“医生”,所拥有的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的门类在中国是最全的,其中,“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艺”“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座“医院”里,配备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许多国宝都是在这里获得抢救性保护的。至于具体的,还请大家到时候自己去故宫里看。

    让更多公众共享精彩的传统文化

    记者:从石渠宝笈特展引发的“故宫跑”,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片的热播,从“萌萌哒”的文创产品到典雅的故宫日历……这几年,公众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故宫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宋纪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我们希望能够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与观众的期望形成互动。

    两年前,我们正式启动了“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作为紫禁城内的教育课堂,长年面向中小学及社会公众推出各类具有故宫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比如“仰望太和殿,一起看斗拱”“布艺堆绣,巧仿瓷瓶”“填描九九消寒图”活动等等。

    我们希望,把故宫博物院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公众,把故宫博物院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告诉给青少年,将故宫文脉传承下去,让他们从小了解故宫,感受和热爱中华文化。

    记者:作为政协委员,您此次两会上最关注什么,您的提案与故宫有关吗?

    宋纪蓉: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些都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而我这次带来的两个提案也与之相关,一个是关于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是关于故宫周边环境整治的。现在这两个提案都还在修改完善中,我也在征求其他委员的建议,希望能够让其更具建设性。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国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到2020年,紫禁城将迎来它600岁的“生日”,“我们故宫人正在一道努力,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编辑:任婕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