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引领推进农企紧密合作

“循环农业”的绿色实践

作者:王永钦 汪巧枝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9-04-26

   

工人正在给牛喂饲料。王永钦/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永钦

□ 汪巧枝

4月的河套大地被和煦的春风吻过,树枝已吐出新绿,田间地头,到处都有农民忙碌的身影,化肥、种子像一排排即将出征的战士,在田野里待命。

正是播撒希望的季节。

“从企业成立我们就开始合作了,从两头牛起步,现在已经有20多头。小牛都是赊销给我们,饲养到10月龄,体重达到一定标准后,由公司高出市场价回收,每头牛收益在4000多元。”站在自家院中,魏丽梅指着牛群高兴地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

魏丽梅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南渠村人,家里发展肉牛养殖已有10年,依靠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一牧业),如今她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7年把自家30亩土地流转给旭一牧业后,丈夫张胜利也进厂打工,一年他的收入就翻了两番。张胜利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家里种30亩地挣3万元,现在在厂里打工一年就能挣6万元,地里还能挣两万多元,一年能挣八九万元!”

和魏丽梅一样,在企业的带动下,中南渠村60%以上的农户参与肉牛养殖,户均增收2.25万元。

饲养自动化 开创畜牧业新天地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西部,是黄河“几”字湾流经的地方。“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指的就是巴彦淖尔河套地区。这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自古以来,因为黄河“母亲河”的滋养,当地的老百姓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即便是在饥荒年间,人们也能填饱肚子。

旭一牧业就位于巴彦淖尔市的杭锦后旗。公司董事长张继新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一次回乡探亲时,看到当地人民生活并不富裕,于是,2005年,他带着在外打工的积蓄回乡投入养殖业。

经过多年经营,旭一牧业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在这家占地600亩的企业里,处处都能看出饲养自动化程度之高。

“你看开拖拉机的工人,他们3个人就能负责8000头牛的喂食工作,所以你们看不到太多的工人。”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小峰向记者介绍。

每天早晨,公司的饲养主管张继平打扫完牛舍后,就开着专用配料车往来于各个牛棚之间。只需十几分钟,他就能完成饲喂工作。

“这些牛按照月龄、品种进行分群管理,TMR饲喂系统会根据牛的身体指标,生成科学合理的日料配方。牛棚还装有自助引水系统,不需要人工操作。”张继平说。

草料堆放处,只见两辆拖拉机从装草、搅拌到粉碎,几分钟就自动完成了,然后一溜儿“小跑”,围着牛棚转一圈,就把饲料撒在了牛的跟前。

种养结合 带富一方百姓

“你看,我们这儿的牛都是安格斯、日本和牛、西门塔尔、秦川红牛等优良品种,目前存栏达3万头,去年销售额达900多万元。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扶持民营经济的好措施,我们的企业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张继新说。

近年来,旭一牧业立足为养而种、种养结合,从种植—饲草料生产—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农业产业链。不光企业自己养牛,还让当地的农民给企业养牛,饲养过程全由企业监控,以确保牛肉的品质。

据介绍,企业与养殖户签订肉牛繁育、购销合同,将繁育的牛犊及育成牛由农户饲养,农户将小牛犊饲养到10~12月龄、体重达到400~500公斤时由公司统一回收,在牧场集中进行免疫、驱虫、去角、去势,按不同月龄不同营养需求,采用先进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提供不同的饲养方式。生长环境、饮水、饲料、医疗用药、防疫免疫等整个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机食品标准执行,待企业饲养到18~20月龄、体重达到750公斤以上即可出栏。

这一模式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养一头牛农民一年能挣4000元左右,一头牛就让农民脱了贫。去年我们共带动了1000户农民。”王小峰说。

饲草料是有机认证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肉牛饲草料的充足储备及安全性,旭一牧业整合周边耕地和草场共1.2万亩,建设了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并与农户签订全株青贮玉米及优良苜蓿种植收购合同,确保饲草料的质量安全。目前,公司已成为自治区农牧业重点企业及人员培训基地、肉牛养殖场先进管理观摩示范基地。

今年55岁的运贵兰是中南渠村一组村民,家有耕地40多亩,与旭一牧业合作种青贮玉米以后,家庭收入大大提高,这让运贵兰一家成了村民们羡慕的对象。

2014年,运贵兰家获得企业40多万元的资助,购买了一台青贮收割机。丈夫吕振军也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负责每年的青贮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吕振军就还清了企业的资助款。2018年,他又自己出钱购买了一台收割机。“我们都是订单种植,企业提供种子、地膜和技术指导,我们只负责种植和田间管理,种地也省事了。一亩地产6吨左右,每吨都在280元以上,每亩地能收入1500元以上,比种植普通农作物收入高多了。”运贵兰说。

“是企业帮助我走上了富裕路,没有企业就没有我的发展。”吕振军感慨,今年,他们家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有100亩,还开始养殖肉牛,现在已有20多头,估计年底能饲养到100头。

要实现有机畜牧产品的优质高价,必须把产业链打通、壮大、延伸。2017年,旭一牧业在杭后工业园区新建了年屠宰3万头优质肉牛生产线,配套了1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待宰厅、屠宰加工车间、冷藏车间、污水处理车间,新建了年产十万吨生物饲料生产线,不断提高竞争力。如今,公司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种牛繁育、肉牛饲养、育肥、屠宰、销售及饲草料生产于一体的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有先进的屠宰、排酸、分割、速冻、冷藏、包装等生产线。

前不久,旭一牧业还与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实现成功对接,成为其牛肉品类供应商。目前企业供应的牛肉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几个省区市。

更大的规划已在进行中。“今年,我们又从国外引进了500头优质种牛,通过胚胎移植、纯种繁育、杂交改良等手段,扩大规模化养殖。目前,我们公司和农户存栏优质肉牛3万多头,存栏种牛1500头。”张继新说。

记者手记

科技兴农让农民致富路越走越宽

听着牛群此起彼伏的叫声,看着发了“牛财”的农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都让记者感到,这里是一处孕育希望的沃土。

不仅在旭一牧业,作为内蒙古的“大粮仓”,在巴彦淖尔市,科技兴农已成趋势——

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的“科技小院”,有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几名研究生。从去年开始,该校每年都派学生来此开展“科技小院”项目。

在田间地头,同学们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向农民口传心授,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在村里,他们和农民也有了“亲密接触”:就当地妇女的文化需求、家庭教育培训和卫生健康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组织村里的妇女跳广场舞、教她们使用微信……

打通了科技到生产“最后一公里”,在农村的舞台,学子们有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农民更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过去我们种地就凭经验,产量不行就以为是化肥撒得少。这几个娃娃来了后,给我们培训了几次,我才知道,要科学合理播种、定点定量施肥,肥料用得少了,产量却上来了。种地花的钱少了,赚的钱却多了。”镇5社社员刘培新说。

事实上,巴彦淖尔市助推农民增产增效的步伐一直在加快。从2018年年初开始,全市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实现“菜单式”施肥,普遍将化肥用量减少4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7%,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人均收入超1.1万元,占总收入75%以上。

同样的土地,耕耘的方式变了,勤劳的传统没变。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河套百姓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编辑:吴苏锦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