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财经

“土专家”为何能成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

——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侧记

标签:财经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景韵润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景韵润

“我是一名丹噶尔皮绣绣娘,这是我们的丹噶尔皮绣,是一种在各类皮革上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非常有高原特色。”在贵州省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一号馆的大厅里,伴着舒缓的音乐,来自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的首批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李永清拿起手边的丝线,熟练地用平绣、贴绣等针法,把山水、动物绣在皮革上。

李永清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自豪地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依托丹噶尔皮绣,我们创办了‘丹噶尔绣娘’劳务品牌,将广大农牧民妇女带动起来,让她们熟练掌握刺绣技能,不出家门就能创收。”

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近日在贵阳举行,与此同时,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工匠们展示他们的技能技艺风采,在互学互鉴中凝聚起乡村振兴力量。

一针一线里的致富经

在中央展台,五十几位首批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正进行手工刺绣和手工编织的现场展演。彝绣、苗绣、湘绣……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就此诞生;竹编、草编、柳编……能工巧匠巧妙编织,将自然与工艺完美结合。

展台的桌子上,摆放着李永清的几件精美绣品,针脚平滑细腻、线条疏密得当,图案清晰、色彩明亮,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既有千年文化的传承,也有美好生活的写照。

从创办技能培训学校到组织教师、绣娘对“丹噶尔皮绣技艺”进行探索,再到创办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和帮扶车间,李永清将“指尖艺术”变为“指尖经济”。

“我非常希望好好地把丹噶尔皮绣传承下去,把农牧民妇女都带动起来,让她们熟练掌握刺绣技能,不出家门就能创收。”李永清说道。

▲ 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李永清的丹噶尔皮绣作品。景韵润/摄

“‘丹噶尔绣娘’是以农村妇女、下岗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为主的青海省劳务品牌,主要从事皮绣、排灯、刺绣、堆绣、掐丝、民间布艺等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在研发、创新和传承传统皮绣的同时,李永清采取“公司+帮扶车间+互联网”模式,培训1200余人,带领200余名农户就业增收,培养了众多自食其力的绣娘。

甘肃省乡村工匠郭娟打造的麻鞋作品也吸引了现场不少观众驻足。她介绍,麻鞋的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艺,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等材料,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如今机器制作的鞋遍地都是,但仍坚持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麻鞋的郭娟对自家的麻鞋质量非常有信心。

郭娟告诉大家,在刚开始学时,她得花一个多星期才能做出一双麻鞋,手指被钩针扎破、手掌被麻线磨烂都是常事。为了将甘谷麻鞋推向更大的市场,她将村民们制作麻鞋的视频发到网上,还开了直播,随着电商的发展,麻鞋的销量越来越好,慢慢地,生意越做越旺的郭娟还与妇联展开了合作,为赋闲在家的妇女提供麻鞋编织培训。

▲ 甘肃省乡村工匠郭娟在制作麻鞋。受访者供图

来自四川省的乡村工匠名师——乔进双梅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作为马边彝族自治县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她自小就对刺绣情有独钟,2015年,她发挥自身所长,牵头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吸纳彝区832人就业,其中脱贫群众有327人,年人均增收超万元。

近距离观察工匠名师们的创作过程,感受一针一线、一藤一草展现的匠心精神,来到大赛现场参观学习的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2022级的学生们告诉记者:“我们要学好职业技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里,在未来扎根家乡,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助力家乡发展。”

在互学互鉴中传承优秀文化

从刺绣印染到雕刻彩绘,从漆器制作到服饰编织……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乡村工匠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集中展示了200多件作品,5月8日至9日,65名乡村工匠名师还在直播间里与全国观众分享了他们传承技能技艺、发展特色产业的故事。

走进乡村工匠名师直播间,来自陕西省的全国乡村工匠名师陈良顺正向网友们展示他的创作作品。他告诉大家,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汉中藤编省级传承人,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带动1200多户从事藤编生产,其中脱贫群众286人。

来自河南省的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朱文立也为大家带来了他的代表作品——汝瓷《三牺尊》。荣获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的朱文立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他创办公司,培育超过250多名农民,间接带动劳动力就业超过1万人。

2023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等七部门共同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今年4月,七部门公布了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共273人,涉及28个省份258个县28个民族。

他们积极开展技艺传承和技能培训,领办创办经营主体,直接带动45万多名农村人口就业,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了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他们之中,有45%的乡村工匠名师获得过省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奖项,非遗传承人占60%以上,在各自的领域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代表广大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水平,在直播间交流技艺传承经验,分享带农增收故事,将会带动更多乡村工匠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直播间外,参展的29个省份也纷纷通过宣传片展示、图文展示、技艺展示,介绍本地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和乡村工匠典型事迹,分享乡村工匠带动农村人口就业增收的成效。在这样一个全国性交流平台,乡村工匠互相交流、互学互鉴,将在未来更好地凭借自身技能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特色产业项目,推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

“我们当地有许多老百姓都会刺绣,刺绣技艺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所以要和当地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现场聆听了乡村工匠名师的分享后,来自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的绣娘董艳梅告诉记者,回去之后,她要和绣娘们交流这几天的所学所感,和大家一起用刺绣绣出美好明天,共同走向乡村振兴致富路。

出实招强化人才支撑

“一年来,重庆市通过开展工匠评选,发掘了一批乡村明星,通过建设乡村驿站,为能工巧匠搭建传艺平台,同时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支持工匠发展。”5月9日,一场乡村工匠培育对话交流活动在现场举行。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与会嘉宾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讨如何更好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壮大一批乡村工匠,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据介绍,在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时,重庆让活跃在乡村一线的“土专家”成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成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骨干力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单纯从事非遗文化和技艺传承不同,乡村工匠来源于乡村、植根于乡村、服务于乡村,要更多担负起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任务,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传统技艺、工匠精神,是乡村工匠的重要使命,服务农民、服务乡村、服务社会,是乡村工匠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扎实推进技能帮扶“六个一批”工作:建设一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实施一批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培育一批劳务品牌、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截至2023年底,重点帮扶地区共有技工院校及教学点198所、职业培训机构1575个,2023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约320万人次,重点帮扶地区新增高技能人才约5万人。

据记者了解,这次的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将有更多的乡村工匠不断提升技能技艺水平、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 分享:
  • 编辑:田梦迪     2024-05-2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