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都女司机遭男司机暴打引论战

作者:南储鑫  来源:中华女性网  发布时间:2015-05-12

[舆情焦点]成都女司机遭男司机暴打引论战

事件视频截图

5月3日以来,女司机被暴力殴打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随着施暴男司机被刑拘、警方公布完整车载视频后,剧情却发生了反转,女司机的形象从受害者瞬间逆转为“路霸”,又被网友“人肉”出违章记录、身份信息甚至开房记录。网络舆情的逆转、部分网民对暴力的漠视以及对女司机的消费、谴责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事件概述 5月3日,网上疯传的一段一名成都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的视频引起热议,35秒内男子多次踢中女司机脸部,导致女司机全身多处受伤。4日下午,一段打人男子车内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视频曝光,记录了从两车相遇到男司机打人的全过程。这段视频点击量在2小时内上升至数十万,一时对该事件众说纷纭。新浪微博“女司机惨遭男司机暴打”话题的单日阅读量6268万次,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都介入报道。

   视频显示,在将女司机所驾驶轿车逼停后,男子将她拖出驾驶室摔在地上,并连踹女司机头部好几脚。据媒体报道,女司机伤情严重,面部发肿,颈部、手臂、腿部和脸上都有明显淤青,右肩骨折,并有脑震荡。对于这一事件,网友当日看法不一,但对男司机的谴责占了多数。

   4日下午,成都锦江公安通报案情,表示经过初步调查后认定,张某随意拦截卢某车辆,实施殴打,并阻碍了交通要道,涉嫌寻衅滋事,于4日凌晨2时对其实施刑拘。

   与此同时,张某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了事发前后的整个经过,锦江公安也对外公布了这段视频。视频显示,在航天立交到娇子立交之间,女司机卢某曾3次突然变道险造事故。其间,双方都有互相喊话的举动,疑似斗气。男司机张某车上有一小孩因此受到惊吓,张某就从成南高速附近一直追到娇子立交将女司机别停暴打。

   视频公布后,之前几乎一边倒谴责男司机的舆论出现反转。4日,一网友称:肇事司机的妻子我认识,这一对年轻父母,孩子不到两岁,都受过良好教育。事件起因是年轻父母看到幼儿两次从安全座椅撞到玻璃上,最后一次还被撞出座椅,头、手、颈部受伤,一时控制不了铸成大错。事发以后,张某被带往成龙路派出所,在接受审讯时,他低下了头:“是我的一时冲动酿成了大错,不但对受害人的家庭造成了伤害,也破坏了自己的家庭。”。

   5日,网友搜索了卢某车辆牌照,发现她4年前就有不安全、不文明驾驶行为。网友在网帖里写道:“出门去接偶家小公主,刚出门就看见前面一辆车上一个小朋友站在天窗外左顾右盼,从建设路一环路口一直到二环路口,就只看见小朋友下去了一次,好像是拿纸擦手。更恶劣的是,擦完手后顺手把纸仍到旁边并排等红灯的车窗上。”还有网友搜出卢某的家人信息,称卢某父亲是营山政法委的一个领导,卢某的车目前有26条违章未处理,名下还登记有一辆宝马,同样有20条违章未处理。

   与此同时,被打女司机86次开房记录和做人流记录都被网友人肉出来,并搜出她曾12次进入派出所调解纠纷,曾有袭警记录。该消息进一步引发了网民热议。

   对于这些,卢某回应说,网传“小孩半身站出天窗”属实,但“小孩因为想看风景,没往外丢纸”。卢某父亲表示,自己做了30多年家具生意,并无当官背景,网络水军的攻击不属实。而且网上可查的多次违章记录是自己造成的,与女儿无关。针对女儿的个人信息被网友披露,他以隐私泄露及诬陷向警方报警,并考虑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

二、趋势分析

“成都女司机遭男司机暴打”的消息自微博曝光以来,迅速引发网民热议。仅新浪微博用户“头条新闻”转发的“被打女司机是怎么变道激怒的男司机”的动态图,就获得1.3万次转发,评论2.3万条。根据舆情观察员的统计,5月3日视频曝光当天的微博讨论1.8万条,网络新闻1774篇。此后网络新闻一直呈现增加趋势,6日达到6931篇。微博讨论5日达到27.5万条,6日为26.2万条,适度下降。

三、舆情原声

(一)媒体和网站观点

1.谁让女司机遭受双重暴力?

《中国妇女报》的评论认为,随着卢某隐私的被曝光,事件开始朝着扩大化方向发展,如此网络“围剿”丧失了起码的同情心,无形中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不由得让人想起“网络欺凌”这个词。暴力与文明相悖。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打人行为去辩解,而人类的可敬之处是能够将心比心,如果当事人都能为对方想一想,就不会有卢某在受到身体伤害之后再遭遇语言暴力,男司机也不会在看守所里低头道歉,并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而那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围观者,要记住白岩松的忠告:你今天在那喊打,而真正动手的人现在进看守所里去了,而你今天动嘴,明天没忍住,也动动手的话,可能后果也是一样的,还是应该用法律去解决问题。

2.文明需要更多“审视的目光”。

《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对于更多围观议论的人,或许也可以多看一面、深想一点。不管你是开车还是走路,是游客还是导游,不用急着站队,更不用忙着挥舞“道德棒”、当起“键盘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文化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也正是从自我审视开始的。有了“同理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他人的处境、分析事件的背景、思考道德的要求,也才能在现实语境中理解一种生活化的德行、一种可感可触的文明。

3.为暴打女司机叫好让人不寒而栗。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认为,为暴打女司机叫好,不仅是为暴行鼓掌,也不仅是性别歧视,更是戾气弥漫的典型体现。只为一点点小事,就不惜把对方往死里打,旁边还有一群叫好的看客,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画面。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是非判断,却不能让围观者达成基本的共识?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将交通规则放在眼里?批评别人不文明驾驶,自己却在为暴行叫好,在这样的双重标准下,所谓文明无非是强者给弱者定下的规矩而已。对任何城市来说,患上“路怒症”的人越多,道路交通必然越发拥挤,不必要的纷争、吵闹乃至社会戾气必然膨胀。

4.变道女司机被打事件,自食其果谁都不冤。

《新京报》的评论认为,女司机被打一事则也说明问题的另一面——文明也诞生于零碎的社会冲突。我们不鼓励冲突,也不鼓励暴力,更不主张私刑,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暴力在事实上也是向他人宣示权利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因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致使博弈失败,从而令人们舍弃暴力走向文明。这当然也符合因果律。当我们把文明当作一种结果的时候,其实也不难发现,其不可能只有一种原因。“恶恶相磨,负负得正”,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所以,有位朋友说,“文明是打出来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片面而深刻的道理。

5.男子暴打女司机的三层“匪夷所思”。

《环球时报》的评论认为,一位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学者表示:女司机如此变道匪夷所思,男司机因为这件事将其暴打更匪夷所思,网络留言支持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尤其匪夷所思。这三个“匪夷所思”说出了时下一些让人层层递进的痛心之处。在这件事上,事件周围几十米的小方圆大概比互联网无边无际的空间更真切。然而毕竟新浪网上到昨晚有四万多人投票为打人男子辩护,还有人通过“人肉”女司机的以往过错,来证明她为什么“该打”。尽管这些人的数量可能很少,但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他们还是太多了。我们毫无为成都女司机“不雅驾车”开脱的意思。但如果舆论场形不成对施暴男子的强大谴责声,那么这个舆论场一定是出了“匪夷所思”的差错。

6.“女司机”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凤凰网的文章提到,网上舆论已然扩大,远远超出了这次事件本身,更多人把矛头对准了女司机。凤凰网的民调结果显示,有69.8%的被调查者认同“女司机是马路杀手”的说法,认为关于女司机的报道总是见诸报端。还有网友称,应该增加女性司机驾照考试难度。女权学者、中山大学副教授柯倩婷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表示,“女司机”被污名化,根源在于女性进入了传统男性主导的领域,挑战了大众的传统观念,而媒体迎合大众的报道,却在不断固化“女性不会开车”等观念。

7.谁泄露了被打女司机的个人隐私信息?

新浪网的评论认为,一场因别车斗气而起的暴力打人事件,“剧情”跌宕推进,舆情也随之逆转,围观者围绕车德路德以及行车文明展开讨论。无论观点偏激与否,至少这样的争论还局限在事件本身的框架内。然而,随着被打女司机卢某惨遭“人肉”个人信息被曝光,这场事件的发展轨迹已经偏离了方向。在一个道德自觉法治健全的社会里,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与以曝光个人信息作为惩戒,这二者之间也许不会冲突。但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动辄陷于“人肉”的网络社会里,那些随意暴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得以严惩,无论被曝光者何种身份,随意曝光他人个人隐私,都是不合乎现代文明的无赖行径。

编辑:袁梦佳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