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农村新女性  >  乡村关注
土地流转,新生活有喜也有忧
——探访合肥市南岗镇回迁安置点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王蓓  发布时间:2014-07-31  中华女性网

 

回迁居民参观新建成的回迁房。

在距合肥市市区半个多小时车程的蜀山区南岗镇,20064月之前还属于肥西县,此后,南岗镇被划归合肥市。2008年起,该镇推进城镇化进程,对农户实施大规模搬迁,随后启动了回迁安置点的建设,昔日散居在村落里的农民陆续搬进现代化的商住小区。

如今南岗镇90%的土地被流转,相继被进驻的各类项目使用,但未被正式征收,当地“失地农民”还可以从“仍在自己名下”的土地上获取租金收益。这些农民不再需要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近日,记者走进南岗镇的一个回迁安置点,实地采访居住在这里的“新市民”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诉求。

■ 本报记者 王蓓

生活好了,青壮年依旧习惯外出打工

30岁的鲍中华衣着时尚,在镇里第一个回迁安置点——惠民新村小区的一套100平方米的回迁安置房,被她收拾得温馨雅致。

鲍中华来自安徽六安农村,2006年嫁到南岗镇。她没有种过地,出嫁之前,在镇上的一家加油站工作,每月工资1000多元。婚后,每到农忙季节,她会到公公婆婆家帮忙,“田里的活肯定帮不上忙,我连怎么拿镰刀、锄头都不会,只能在家里烧烧饭,给他们打打下手。”她连夫家有多少亩土地都不清楚,只知道“农忙的时候公婆很累很辛苦,因为这里的田块不齐整,不能用机器收种,全靠人工。每年土地上的收成却少得可怜”。

她的丈夫娄先军,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在外面跑长途货运,如今的收入足以承担一家四口人的生活。

外出打工和做生意,几乎是南岗镇年轻人的共同选择。“镇上50岁以内的人没有留在家里种地的。”娄先军告诉记者,现在,这里的青壮年依旧习惯待在以前打工的地方,“在家门口就业的人很少。”

在鲍中华眼里,土地流转和拆迁后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上很多倍”。

她介绍说,20119月以前,她每天要骑着电瓶车接送大女儿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市区上幼儿园。回迁之后,安置点修建了公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现在,每天早上,从下楼到送完两个女儿上学,她步行只需要花15分钟的时间。“以前去一趟合肥市区,要先从村里骑电瓶车到通大巴的地方,来回辗转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半天”,现在,家门口就有直通市区的公交车。

鲍中华告诉记者,按照每人45平方米、双女户另外奖励10平方米的回迁政策,在这个小区里,她还有两套分别是45平方米和60平方米的回迁房。她把这两套房出租,每月可收房租2000多元。

鲍中华现在的生活很清闲。回迁到这里后,她不再去上班,每天接送两个女儿上学、放学,在家里收拾收拾家务。每当夜幕降临,到楼下的小区文化活动广场,跟邻居们一起跳跳广场舞。这就是她的新生活。

花销更大了,一些老年人还得出去找事做

尽管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但鲍中华夫妻有时还是能听到父母的抱怨。隔三岔五,婆婆总会念叨两句“现在的东西真贵”。在土地流转以前,即使土地上的收益很少,但一大家子人的米面粮油、蔬菜都是自家供给,不需要花钱买。如今,样样都要花钱,这让“在土地里耕种了一辈子,勤俭节约惯了”的老两口心理上难以适应。

类似的抱怨也出现在这里的其他老人口中。

64岁的孙自荣,是镇上第二批拆迁的农户。在家里的18亩土地被流转后的三年多里,他在镇上的科技园里当保安,一年的工资收入1.6万元。可眼下,他正面临“失业”。前不久,附近一家企业的保安因为年龄大身体有病,在晚上值班的时候差点出事。为此,科技园决定不再招聘60岁以上的人做保安。孙自荣和几名同龄保安都即将下岗。

其实,安置点的居民也不是没有地方就业。镇里流转后的一部分土地,用作发展现代农业和绿化整治项目,当地“失地农民”可以选择去田里干活或者去林地修剪树枝,每人每天60元的工资。为了方便农户上班,园区每天有班车早接晚送。

即便这样,孙自荣们也不太愿意干这样的活儿,“上班的地方远,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七八点才能回来,虽然工作时间只有八九个小时,但是一天12个小时被捆在那里不能出来。”直到现在,孙自荣仍然希望能在园区找一份轻松一点的活儿干,“离家近,也清闲一点。”

对于土地租金的收益,孙自荣也不满意。按照当地政策,土地流转的租金分成两类,农业区是550//年,工业区是900//年。孙自荣家里的土地属于工业区,每年租金收入1.6万元。但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笔钱并不多。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老两口名下的只有8亩多地,一年不到8000块钱,剩下的都得分给儿子们。这些钱只够每个月的吃穿用度。虽然以前18亩地的纯收入不到2万元,但那时候的生活不需要花多少钱。另外,现在每年的人情往来也不少,如果不出去打工,就会入不敷出。”

孙自荣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前些年考上大专,成了非农业户口。按照拆迁补偿政策,非农一代每人只能享受3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补偿,一套回迁安置房最小的45平方米,多出的15平方米要按成本价购买,而非农二代则完全不能享受相关政策。在这次拆迁补偿中,孙自荣自掏2.5万元购买了30平方米,加上拆迁补偿,分到了5套面积共415平方米的房子。

他认为现在的居住环境和享受到的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便利都“不算多大的事”,他最大的担忧是儿女:“两个儿子虽然都是非农户口,也都是在给别人打工,万一将来在城里混不下去,要回来,怎么生活?家里的地已经没有了,将来仅靠土地和房屋租金,恐怕也难以养活一家人。”

配套服务跟进,让回迁居民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当地政府为回迁居民做了哪些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岗镇科技园合作办社会事务处处长王和平。

在他看来,“当地政府做了力所能及的各项工作,而且都想在居民之前。”他介绍说,为了方便居民办事,镇政府首先在双塘村回迁小区旁边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此后又在各村(居)推广。中小学校、幼儿园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也逐步推进,如今,四个居民回迁安置点共配套建设了1所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

他说,2006年南岗镇划归蜀山区之后,居民就已经全部享受城镇医疗保险,每人每年只需要交纳120元社保费。如因病需要治疗,居民可到合肥市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医。此外,合肥市西城最大的社区医院也正在该镇建设,将设20个科室,最多可同时接纳1000多人就医问诊。

谈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王和平认为,土地流转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解放了劳动力。农户不再需要从事繁重的田间劳作,青壮年可以外出务工经商或者到科技园内的企业就近就业。年龄大一些的可以在辖区农业企业打工。

记者在惠民新村小区看到,这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志愿者广场、镇综合文化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休闲需求。目前,这个安置点附近的教育、文化、服务中心、超市、银行等配套设置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三个在建和即将开建的安置点,也将全部按照这个标准配套完成。”王和平对记者说。

王和平说,他们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帮助居民适应从农民向城市居民过渡过程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刚开始,他们习惯了门前屋后开菜园子、养鸡养鸭。刚刚住进高楼,他们不适应。不到半年,小区的绿化带就被他们分割成了菜地,还有居民直接把鸡笼搬到楼道里,高空抛垃圾的状况也是层出不穷。”

经过三年整治,现在居民生活习惯和安置点的环境大有改观。镇里在小区里设立了垃圾回收站,各楼选出了楼栋长,实行分片管理。如今,这里俨然已是城市小区的模样——公共绿化平整,小区里没有乱搭乱建,更没有私自开采的菜地。居民自觉将垃圾带到楼下,扔进垃圾桶里。

盛夏的热风从规划整齐的惠民新村小区穿过。记者发现,午休之后,小区的一些银发老人不约而同地从家里走出来,聚集在小区的阴凉处聊天。“他们习惯在乡村可以到处串门的群居生活,他们需要这样的聚会。”王和平说

编辑: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