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农村新女性  >  乡村关注
新住房带来新生活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周韵曦  发布时间:2014-07-17  中华女性网

 

 

■ 本报记者 周韵曦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的上犹县素有“旅游之乡”“水电之乡”“茶叶之乡”“观赏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

赣州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出台,给老区送来各种优惠的扶持政策,老区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得到加快推进。

从“插花房”到自家楼

“以前乡亲们一起住的土坯房都是50年代建的‘插花房’,是连在一起的两排两层楼的土坯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不断分家,大家的房子分散的东一间、西一间,下雨天时去另一间屋还要穿雨鞋、打手电,非常不方便。有的住户搬出去后,老房不按时维修,漏雨非常严重……”

回忆起以前住在土坯房的日子,69岁的黄居信老人有一肚子苦水往外倒。黄居信所在的古田村地处上犹县水岩乡东南部,毗邻陡水湖水库,全村385户农户,其中土坯房住户220户,是典型的库区移民村和省定扶贫重点村。

20127月水岩乡党委、政府在全县率先启动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全力把古田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示范点打造成和谐秀美、宜居幸福的库区客家新村。

走进古田新村,记者看到,一栋栋砖瓦砌成的崭新小楼有序矗立,放学在家的孩童们无忧无虑地在门前空地上嬉戏打闹,而老人们则在家门口一边乘凉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孙辈们玩耍。

黄居信告诉记者,自己的新房高两层半,占地面积72平方米,居住面积共计180平方米。建房子和装修共花了黄居信19万元,其中政府每户补贴1.5万元,剩余不足的则通过贴息贷款予以填补。

客家文化跃上新瓦房

上犹县为纯客家县,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上犹县梅水乡乡长廖为新告诉记者,“上犹县开展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时,坚持把传承客家文化、体现山水特色、发展富民产业相结合。”作为上犹县78个集中建设点之一,梅水乡新建村上下街社区是住房改造示范点,集中改造危旧土坯房32户,带动周边沿线改造91户。新村建成后,乡政府把34个村民小组按自然村的形式合成社区进行创新管理。

“这里以前没有公路,只有一大片100多年的老屋,住着四姓人,关系非常复杂。十多年来这些人都想建新房,但都没能实现。”在廖为新的介绍下记者得知,《若干意见》下来后,乡里特地成立了工作小组,来这里帮村民开会商讨,帮他们流转土地。

指着上下街社区现在白砖黑瓦的连栋新房,廖为新向记者细数新建村的特色。“你能看到,这里的客家特色非常浓厚,体现在客家房屋上就是青瓦、白墙、飞檐、翘角、门楣五大客家民居元素,这都是我们乡里自己设计的。”

记者注意到,每户新房上都写有不同的门楣,有的写着“金鉴流芳”,有的写着“百忍家声”。“这是这里的又一个特点”,廖为新告诉记者,“这些门楣在整个上犹都颇具特色,看到这家门楣就能知道这家人姓什么。”他解释道:“门楣有两个意义,一是显示这家的姓氏;二是纪念家族里比较出名的人。比如‘金鉴流芳’‘百忍家声’,说明这家姓张。再比如有的门楣上写‘紫荆荣茂’‘紫荆流芳’,说明这家姓田。”

在上下街社区,每个门楣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紫荆荣茂’传颂的是一种家风。传说有一个田氏三兄弟,家里有一棵紫荆花,当三兄弟提出分家的前一天,紫荆花突然死掉了。三兄弟觉得不吉利,又和在一起,紫荆花又神奇地活过来了。这个门楣的寓意便是叫兄弟要和睦的意思。”

据廖为新介绍,将来游客服务区、赏石文化城、奇石市场都将在这里落脚,去陡水湖旅游,游客可以在这里换乘旅游大巴,让旅游业进一步带动新村致富。

从“飘摇不定”到“脚踏实地”

陡水湖又称上犹江水库,是国家AAAA级景区,这里风景怡人,是旅游度假不二之选。然而住在陡水湖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上犹江水库库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农民,他们常年生活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简易木棚里,以捕鱼或网箱养鱼为生,被称为“水上漂”;有的生活在水中孤岛或岸边深山里,出行只能靠划船摆渡,被称为“双渡”。 他们都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上犹江水库时靠后安置的移民,目前总数达1246户(含“双渡”)。他们出行、就医、求学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小木船,极为不便。

38岁的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社前二组村民黄建军两年前还是“水上漂”的一员。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建军先后做过木工、矿工和制衣工,2008年,由于年迈的母亲无法照顾两个小孩,黄建军决定回乡发展。回乡后,黄建军也住进了土坯房,“每年都要维修,谁都想不到哪一天哪一晚睡梦中房子会倒下来。”

据黄建军回忆,自己在水面上搭起的简易水棚离岸边50多米,面积60多平方米,分为三室一厅,厨房和厕所则搭在棚子的一边,从陆地拉到水棚的电线是特地挑选的防水电线,花了黄建军4000多元。刚开始,黄建军搞了130多网箱的大头鱼,后来又养了2个网箱的鲑鱼,然而5年来,他发现养鱼的收入并不乐观,“赚一点钱、欠一点钱地过日子。”

记者了解到, 搭建一个简易水棚造价3万元,固定网箱的竹子过两年就会发霉烂掉,每两年就要换掉。而养鱼赚得的一点钱,第二年又继续投进去,几年下来他并没有什么积蓄,“养了5年鱼,总投入16万多元,最后上岸时还剩下3万块。”

20127月,《赣州市上犹江库区“水上漂”农户上岸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开始对上犹江库区“水上漂”(含“双渡”)农户实施上岸搬迁安置,安置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各地按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的要求和就医、就学等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便利的原则,新建集中安置地点;符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条件的“水上漂”和“双渡”农户自主建房的,在全部拆除原有的水上住棚和岸上危旧土坯房后,每户补助建房资金4万元。

方案一出台,黄建军便迫不及待地带着老婆孩子上了岸。“住在水上安全系数很低,我老婆就掉下水过,小孩也掉下过网箱。我老婆每天要划船送小孩小学,厌倦了在水库里的生活。特别是夏天,船划到湖中央要是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她力气不够摆不动船,只能随波逐流……”

上岸后,黄建军一家四口靠政府补贴不仅住进了新房,当地政府和工作组还帮他流转到村里的80亩地,让他在岸上得以种莲养鲤,经济效益得到成倍提高,“2013年第一年做就挣了十几万。”他自信地说:“现在看来,我这样做还是蛮成功的。”

现在的陡水湖水库里已难再寻“水上漂”的身影。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赣州市已确定了22个“水上漂”(含“双渡”)农户集中建房安置点,其中16个已基本成型

编辑: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