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脱贫攻坚纪实
这是举世关注的减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4年,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文]
大学生夫妻返乡创业 养万羽蛋鸡助力脱贫
在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鸡栏里,蛋鸡们正在欢快地吃着饲料,红色的鸡冠、金黄色的羽毛十分惹人喜爱。这里是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屯了村的爱舍农商贸有限公司的养鸡场,在这里工作的去年刚刚脱贫的黄定念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这工作每月拿到2000元,我真的很开心。” “我们的‘南宁精神’是能帮就帮。”公司的法人代表黄永斌说,“贫困户就是我的亲人,要尽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脱贫致富。”[全文]
大龄未婚贫困户符炳从:即将甩掉穷帽 期待拥抱爱情
符炳从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可任村红岭村小组的一名贫困户,今年57岁的他至今未娶媳妇。多年来,符炳从压根不敢想娶媳妇的事。遇村民询问终身大事,符炳从总是闪烁其词,不愿多说。而今年5月,符炳从竟有了成家立业的计划,面对村干部的询问,一句“快了”不仅仅是一个答复,更意味着深藏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全文]
下野窝村里致富带头“夫妻档”
王树琴是山西灵丘县下野窝村的党支部书记。下野窝村地处灵丘县山川交接地带,这个有176户700多人的小山村,目前仍有42户贫困户。村里人均耕地虽多,但土壤沙质,肥力不够,种植传统农作物广种薄收。“很多人家几十亩地,一年收入少的可怜。遇上灾年,连本都收不回来”。不过这里的土壤尤其适合种西瓜,村民一直以来就有种西瓜的传统。[全文]
搬得出 稳得住 能发展 可致富

“我包的包子可香呢,一定要来尝一个啊!”5月28日是端午节放假第一天,一大早,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德吉新村的郎永珠大妈和好了面,准备好了韭菜土豆泥馅,开始准备包包子。蒸笼里已经上了一锅,包子的香味弥漫在院子里。

[全文]
让更多妇女对脱贫摘帽有信心
进入6月,骄阳似火,八桂大地已然进入了最炎热的盛夏。为了避开太阳的灸烤,位于邕宁区蒲庙镇联团村的南宁振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000多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工人们在清晨6时30分就开始了山上的劳作。[全文]
“四个民族”组成的最美家庭开启新生活
“孩子们哪里做得不对,我也不生气;她们做得好,我也要鼓励,孩子们做事我不会干涉。我的原则就是做好我分内的事,做好自己的事,从不和孩子们计较!”[全文]
教育扶贫政策,让我的子女上学不再难
“361张奖状!”走进屯闹坡村民余文正的家,满墙的奖状把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震撼到了。余文正是广西南宁邕宁新平村人,目前还是贫困户的老余家在村里很出名,出名不是因为穷,而是他家有4个爱学习的孩子。[全文]
精神上的帮扶最重要
和多数农村相似,山西灵丘县曲回寺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扶贫工作队创造条件,鼓励贫困妇女开办农家乐。起初大家报名踊跃,但等到确定时,却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原来,是家里男主人认为“女人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种点地就行,不要抛头露面”。找准原因,工作队对症下药,如今已有8个贫困户的女主人当起了农家驿站的老板。[全文]
驻村第一书记“多驾马车”,施展“魔力”脱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无论准备多充分,刚上任的王志恺还是遇到不少难题,如产业结构单一、村民积极性不高等。经过一段时间挨家挨户的深入调研,王志恺迅速做出规划,找准症结,根据可任村的实际情况开出“处方”,抓党建,富产业、强思想、聚人心……用“多驾马车”拔穷根。经过一年多的精准施策,可任村委会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35.23%下降至2016年底的13.89%。[全文]
这条河流到雄安了,咱不能让它污染!
坐落于曲回寺村的唐代皇家寺院曲回寺和全国文保单位唐代石佛冢群也是这个贫困村最吸引人的文物遗迹。按照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曲回寺村今年底将实现整村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和种养殖业成了村民脱贫致富最主要的途径。[全文]
“独臂羊司令”有了新梦想
微雨过后,整个可任村气温宜人,村民们继续投入到危房改造的工程中。符日正注视着自己正在盖的房子许久,眼神中透着几分满意,喝了几两米酒,正酣之际,手中的酒瓶突然被人抢了过去。[全文]
我想开网店,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放下双拐,臀部支撑在一个破旧的高脚木凳上,双手将失去知觉有点萎缩的双腿从木凳的侧面移至正面,熟练地打开电脑,敲击键盘,李秀芳开始给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展示她的网店。[全文]
采蘑菇的大娘有了新盼头
“搬到了移民村好是好,可儿子今年还没结婚呢,我是背着儿子出来干活的,挣点钱,给娃儿补贴一些”! 杨发梅是从天祝县古城乡搬迁到德吉新村的移民,丈夫几年前就因病去世。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出嫁到了临县,因为远,女儿平时难得回来一次。搬到德吉新村后只有儿子在身边,目前在兰州打工。[全文]
致富有方向 好日子越来越近
“在贫困面前,不等、不靠、不要,积极想办法找出路,这三个女人了不起。”在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蹲点的广西南宁邕宁区新平村,说起李桂玉、黄秋云、唐丽红,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全文]
女“乡贤”回归刮起脱贫“头脑风暴”
回归农村,对白沙黎族自治县贫困村可任村数位女性而言,并非“无奈的选择”,而是一次重新出发,在惊讶于“城里人怎么那么有商业头脑”之后,她们决定,回到乡亲们中间,用各自在城里学到的经验、技能,在村里刮起一场主动脱贫的“头脑风暴”,在村民心中,这些“有能耐”的妇女,也成为被大家信任的“女乡贤”。[全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