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Adobe Flash player

从牧民变为市民 致富路更宽广

关注

从牧民变为市民 致富路更宽广

作者:周文 袁鹏 明小玉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7-09-14

  “走亲戚”档案

  时间:2016年8月22日

  地点: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家庭:藏族村民申格家

申格女儿给父母敬茶。 (袁鹏/摄)

本报记者和申格家人合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文 袁鹏/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明小玉

  初秋的格尔木,壮美辽阔。从格尔木市一路向南,一座极具藏族特色的大门矗立眼前。进入大门,道路两旁绿树环绕,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上,有村民在阳光下悠闲地健身。往村里看,风格统一的民居门口,家家都矗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原上,迎风飘扬,好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

  这里就是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家庭中,地处海拔位置最高的申格家庭就在这个村子里。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申格一家兴奋了许久。习近平总书记和申格家人同坐在藏式床上的照片已在客厅挂了一年,申格依然觉得像做梦一样。“怎么都没想到总书记真的会来我们家。”

  申格说,那天总书记跟他们拉家常,询问了申格家里的生活情况,走时还跟他们说要多保重身体,“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希望你们健康长寿。”贴心的话语温暖了申格一家人的心。总书记离开申格家后,他坐过的凳子、用过的碗、带来的礼物都被申格小心翼翼地收藏到卧室里,用心保存了起来。当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询问时,申格一一指给我们看,珍视之情溢于言表。

  实际上,总书记的到来,对整个长江源村都是莫大的鼓舞。“整个村子的人都没想到总书记会来。直到总书记到了村里的广场,大家这才相信。”长江源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说。

  不同于其他的普通村子,长江源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村。2004年11月,全村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卖掉牲畜,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长江源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才有了现在的长江源村。

  离开祖祖辈辈世代生活的地方,告别以往的生活方式,这些藏族牧民面临的,是人生的巨变,吃饭、卫生等各个方面都要重新适应。申格告诉记者,刚搬到长江源村时,真的不适应,不过现在已经慢慢克服了。

  如今,回忆往昔生活,申格感觉幸福了许多:“没有搬下来之前,我们住在帐篷里,点的是羊油灯,睡在地上,吃的只有炒面和糌粑,不少孩子没法上学,即便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生活条件很艰苦。”申格说,老伴就是因为以前的生活条件差,才落下了关节炎、心脏病。“现在,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实现了从牧民到村民、市民的转变。”申格高兴地说。

  申格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家里目前的收入。申格家目前老两口和一个外孙同住,三口人每年单纯的国家生态补贴就有9万多元。由于老伴身体不好,唐古拉山镇还给老两口每月发放一部分补助资金。

  一年来,为了提高群众收入,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按习总书记的嘱托,想了很多办法,养殖基地、饲草料基地、农贸市场等陆续办了起来……这些项目全部实现盈利,分红发到了每户村民的手中,平均每户可增收2400多元。

  从去年到现在,最明显的变化是村里基础设施的提高。更尕南杰告诉记者,一年来,村里进行了电力设施入户改造,解决了村民的用电超负荷问题;过去,村里不通天然气,现在,天然气管网正在修建,等天然气通了,家家户户就可以用天然气做饭了;之前,村里的下水管道有堵塞的情况,排水改造项目实施后,下水管道再也不堵了……

  一年来,按照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村里的人定期进山、进草场,对草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进行巡护和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增加了个人收入。

  申格的大儿子扎西才仁今年元月刚刚结婚,他做草场管护员已经四年有余,他爱人不是移民搬迁过来的,没有生态补贴,但仅扎西才仁一个人的生态补贴加草场管护员的收入以及集体经济分红,每年也有7万多元。用扎西才仁的话说:“生活不成问题。”

  经历了从牧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尽管面临语言不通、接受教育不足的尴尬,但村里已经开始有不少年轻人走出去,学习经商,参加工作。“我们为村里的年轻人免费开展了挖掘机、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让大家学会技术,增加致富门道。”更尕南杰说。

  作为大家普遍重视的教育问题,更尕南杰说,现在村里人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家已经知道,没有教育,就没有出路。搬迁以前,孩子们上学十分困难,就学率不到50%,现在孩子们都能上学接受教育了。

  申格的外孙才仁巴桑已经升入初一,在民族中学参加军训的他中午赶回家吃饭。谈及习爷爷去年来他家的情景,才仁巴桑记忆犹新:“习爷爷问我上几年级了,还让我好好学习。”他说:“我想告诉习爷爷,我会好好学习的,祝习爷爷天天快乐。”

  孩子们能接受教育,让这个村庄的人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在辽阔的高原上,这个从生态移民走来的年轻的村子,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手记

  幸福的日子长着呢

  □ 袁鹏 周文

  来到格尔木市这天,天气很晴朗,高原上蓝天白云,风景美如画。在这样的好天气下,有着鲜明藏式风格的长江源村让人感觉更加新鲜和别样。

  从牧民到村民、从牧区到新农村、从在草原上从事牧业到接受新农村新的生产方式,这种身份、生活、生存环境的转换,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对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藏族老人申格一家来说,从数年前的牧区搬到现在这个格尔木市近郊的村子里,从生活上而言,一家人早已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这是一个移民村,居民们都是从距离格尔木市很远的长江源区搬过来的移民,房子是政府免费为移民们修建的,村里水电路基础设施都很完善。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说,去年村里把排水系统彻底进行了改造,不久村里还将通上天然气,这里的生活将和城市社区没有什么两样。

  申格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都已出嫁,儿子们都已经成了家,目前各自生活。记者看到,申格的家里各种电器俱全,屋子里清一色的藏式家具显得很考究。老伴儿杨措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在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藏族家庭里,只有满屋飘香的奶茶味道仿佛还可以让人寻觅到牧区生活的一点气息。

  申格夫妇目前和小外孙才仁巴桑一起生活,除了草原奖补资金、老两口的各项补助,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更尕南杰告诉记者,申格家庭的收入水平在村里只能算中等。

  “以前在牧区住帐篷、睡羊皮、吃牛羊肉,收入很少,现在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申格这样告诉记者。

  申格的大儿子叫扎西才仁,今年38岁,他告诉记者,以前在牧区生活,他习惯了从事牧业,因为没什么文化和技能,搬到移民村来生活,他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工作不好找,这让他很无奈。其实在这个村里,许多年轻人都面临着和扎西才仁相同的尴尬。不过当地政府对移民们的生产、生活考虑得很周全。除了根据各家牧场的大小给每位移民发放草原奖补资金外,扎西才仁还被当地政府聘为草原管护员,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扎西才仁和妻子还没有孩子,两人一年的收入共有7万多元,这样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保障。和扎西才仁一样,他的弟弟和姐姐们也都享有类似的待遇。除此外,当地政府还会针对村民们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积极鼓励他们创业、就业,目前村里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外创业或打工。

  采访中,记者遇到才仁巴桑放学回家,像许多村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小巴桑上学、放学都有校车接送。对申格这个大家庭来说,小巴桑是移民村最新一代的居民,他接受的完全是新式现代的教育。如果说他的父辈、祖辈们在适应新农村、新生活中还有些许困惑的话,小巴桑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已经彻底是一个新农村里的孩子。对他的家族而言,小巴桑无疑是祖辈和父辈们眼中的新希望!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申格和老伴儿杨措的时候,老两口清楚地记得总书记曾亲切地对他们说过:“你们幸福的日子还长着呢!”

  对申格和杨措而言,老有所养、安居无忧的生活,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而对申格、杨措和他的家人以及村民们而言,未来的日子会更幸福。

 


新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