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三八节专题

詹红荔:真情和爱心是少年审判的良方

作者:吴军华 刘伟玲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6-03-03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吴军华

    □ 刘伟玲

    “孩子,来,别蹲着,到阿姨身边坐。”这是参与一起重大伤害案的少年犯小华(化名)初见詹红荔时听到的第一句话。那一刻,这个已经陷入绝望的少年热泪忍不住滚滚而下。以后的日子,詹红荔每次都利用提审其他案犯的机会来看他,给他送来一些书籍,询问他的情况,给他讲法律,讲人生道理。

    离开监狱后,这个曾经的失足少年,在詹红荔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他还在詹红荔的带领下,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到老人院做好事,参加抗洪救灾,组织义演为灾区献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小华重新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找到了久违的幸福。

    詹红荔是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处级审判员,延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少年审判庭庭长。从事少年审判工作10多年来,坚持能动司法,创新少年审判工作方法,以爱和尊重,走进少年犯的内心世界,成功教育、感化、挽救了大批像小华一样的失足少年。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

    “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只要能拨动他们心中的善弦,所有的失足孩子都可以变好。”在詹红荔看来,法官的责任不仅仅在法庭,对于犯了罪的青少年,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真情和爱心帮助其真诚悔过并顺利回归社会,这才是少年审判的良方。

    多年来,詹红荔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总结出适合少年审判工作规律的“三三九不工作法”,即“三个‘不开庭’”:阅卷后对案件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成长经历及其社会背景没有调查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对犯罪危害没有足够认识的“不开庭”;“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被害人没有得到精神抚慰、达不成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处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没有到位的“不松手”,回归社会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得到落实的“不松手”。

    为帮助失足少年回归社会,詹红荔联系延平区餐饮协会,共同建立缓刑少年犯帮教基地,帮助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少年犯就业;她发起建立了“救助贫困失足少年专项基金”,帮助家庭贫困的少年犯复学、就业、返乡;为了不使缓刑判决成为偶犯轻罪的少年终生铭刻的犯罪“标签”,她积极推动建立少年犯轻罪前科消灭制度,并与公安、检察机关沟通协调,依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流疏导处理,能够行政处罚的不移送起诉,能够附条件不起诉的不移送审判。

    失足少年林强(化名)因盗窃被判刑,刑满释放后因父母不知去向,时值三九寒冬,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衬衣且身无分文。绝望中,他找到了詹红荔。詹红荔发动同事给他捐衣物,自己从家里抱来被子,送来了零花钱,还帮他在酒店找到一份工作。詹红荔认为,“在他人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伸出一双手,让他感到社会的温暖,就是减少一片犯罪的土壤。”

    对于“新生少年”,詹红荔说,“我害怕接他们的电话,又渴望接到。因为,他们的些许差错都会刺痛我的心,他们的点滴进步又都让我快乐。”

    汶川大地震后第5天的一大早,詹红荔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新生少年”小林、小严打来的,他们想通过上街义唱、义卖募捐的方式,为灾区人民献爱心。3天后,一场主题为“祈福灾民,天佑中华”的赈灾义演在南平激情广场举行。20余名小伙子集结在广场中央的红旗下,用自编自导的节目深深打动了在场群众。那次活动,他们一共募集到7万多元。演出结束后,“新生少年”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望着这群年轻可爱的小伙子,詹红荔也不禁热泪盈眶。

    在少年审判工作中,詹红荔先后化解了50多起敏感性、苗头性案件,挽救了8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她建立了400多名“新生少年”帮教档案,详细记录了他们的生日、犯罪动机和原因、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及帮教措施等;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帮助70多名刑满释放的“新生少年”找到工作,还开通延平区青少年维权热线,解答群众咨询求助电话2500多个,在全市20多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主讲法制教育课,受教育学生达到4万多人次。

    詹红荔说:“一个个失足少年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在我们言行的引导下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我们社会大家庭,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安慰。”

编辑:肖婷

风尚 更多 >>

爱的艺术 更多 >>

更多 >>人物

环球女界 更多 >>

cle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