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时事头条

脚底板走出的为民情怀

标签:时事头条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王蓓

□王蓓

自2017年夏天始,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反复采访、编辑、打磨,散发着油墨香的《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终于出版发行。

于全国万千家庭和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全新呈现的文字作品,记录了32个家庭在总书记的关怀和时代大背景下,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而于报社近50位记者编辑的采写小分队来说,这本书确是一件精心雕琢、反复淬炼、经历过风霜雨雪洗礼的精美艺术品。

在这本书里,由我主笔或参与采写的稿件有3篇,分别是安徽金寨县大湾村的汪能保家庭、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的李发顺家庭和深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上海虹桥街道古北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延伸至一个个小小的村落、社区和一户户普通的家庭,在访民情、惠民生中温暖、凝聚了民心,“走”出了大国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作为采写本书稿件的记者之一,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一户户、一次次探访,与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忆往事、拉家常,既是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深刻践行“四力”、锻造业务能力和新闻精品的重要契机,也是近距离感受总书记人民至上理念和浓厚家国情怀、触摸时代脉搏的珍贵机会。

还记得2017年9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本报策划推出“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大型融媒体主题报道,作为这次系列报道的第3篇,时间紧任务重,我迅速与大湾村联系,确定回访的家庭。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革命老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重重大山将这里与山外的繁荣兴旺隔绝。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群山环抱中的花石乡大湾村。

第一次回访,年近七旬的汪能保老人精神矍铄、腰板挺直,说话铿锵有力,他和老伴张邦若热情地向我介绍总书记到来那天的场景,他们见到总书记时激动的心情,总书记怎样沿着门前的小路拾级而上走进他家的厨房、卧室,并详细询问他和老伴的身体状况、能否负担医药费等细节。

温暖的场景重现,汪能保和张邦若格外激动,忆及总书记的亲切、体贴、细致入微,老两口几度哽咽,尤其是说到“总书记了解了我和老伴因病致贫的情况,晚上回到县城,就跟省里一起议定了‘351’‘180’健康脱贫政策”时,两位老人不停地说,“总书记太关心我们普通老百姓了,感谢总书记!”

一句句嘘寒问暖,暖到了山乡贫困百姓的心里;一声声朴实感谢,道出了人民对总书记的拥护爱戴。

那次到访,汪能保介绍了自己享受到的各项扶贫政策、家庭的收入状况,带我看了与老宅一路之隔、准备搬进去过新年的新房。大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带着我用脚步丈量山村,一路上回忆了总书记到来时,大家围坐在农家小院里座谈的场景和细节,介绍了村里一年多来的发展变化、工作思路和未来愿景。

那次到访,也让我跟大湾村成了“亲戚”。五年多来,借着新春走基层、一次次回访汪能保家庭等各种机会,我几乎每年都会到村里走一走,见证汪能保家和大湾村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年又一年,经历过大病的汪能保,精气神却越来越足,生活越来越有滋味、有奔头。他做起了村里的保洁员和景点讲解员,维护着村容村貌,为乡村旅游加油助力,一次次向山外来的游客介绍总书记到来时的场景和山乡巨变,用亲身经历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总书记为民情怀的“种子”播撒进成千上外来访者的内心深处。

无数次用脚底板丈量山乡,以及后来去到的云南司莫拉、上海古北社区,让我“抓”住了更多细节和故事,每每回味、感知总书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关怀中蕴含的浓厚情感,思考何为“国之大者”以及家国巨变背后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拼搏奋斗的坚定执着,落笔也饱含深情、朴实真挚。

值此岁末,《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在全国妇联的指导下成书出版。作为女报人,回望数次采访,是又一次对个人政治素养、新闻业务能力的总结和提升,也坚定了我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新闻观,继续践行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讲好新时代独具女报特色的女性故事、家庭故事的决心和信心。(作者系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 分享:
  • 编辑:吴苏锦     2023-01-3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