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联 > 新闻板块 > 发展工作

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家庭工坊”助妇女足不出户就业增收

标签:发展工作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王江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1月6日,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五十一团六连阿瓦汗·买买提家院内,一间独立小屋内传出嗡嗡的缝纫机声,翻袜、缝头、定型……只见阿瓦汗坐在缝纫机前,正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今天做的袜包数量很多啊。”新疆一家制袜企业“家庭工坊”部门主管余敏笑着说。

阿瓦汗闻音抬头,见是熟人,立马停下了手头的工作,“今天精神不错,一早就起床干活了,争取做完5包袜子。”阿瓦汗边招呼着大家进门坐,边回答。

这时,我们才看到,阿瓦汗一直坐在一个电动轮椅上。

说起阿瓦汗的故事,六连职工群众都会叹息一声,“太可惜了。”原来,阿瓦汗是因为7年前的一次事故,导致下半身残疾,如今只能靠轮椅代步。

阿瓦汗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因这一变故,她消沉了很久,“心情一直不好,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能做,很没有用。”

转机出现在2022年4月,为帮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当地一家制袜企业推出了“家庭工坊”模式。在第三师五十一团妇联的牵头帮助下,阿瓦汗在她家院子里建了一个“家庭工坊”,从此阿瓦汗不出院门就可以工作。

阿瓦汗爱学肯干,没多久就学会了缝纫机操作,如今,她一有时间就进入工坊工作,平均每天有150元左右的收入。

另一个“家庭工坊”里,买里亚木·吐孙正熟练地翻袜、缝袜、定型。由于工序并不复杂,她能轻松完成工作任务。

一年前,买里亚木还是一名地道的家庭妇女。“以前就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现在出来工作,能和朋友聊天,生活也丰富了,特别开心,一个月还能有近2500元的收入。”

现在,无论寒暑假,买里亚木每天都会带着孩子,来到离家不远的“家庭工坊”上班,孩子则在一旁的书院里学习绘画、做手工。

“走路10分钟就到了,在这里上班时间灵活,家里有事就办自己的事,办完事随时过来干活儿,按件计工资,多干多得。”买里亚木介绍,看到自己挣钱了,身边有4个姐妹主动要求到“家庭工坊”上班,都有了稳定收入。

“家庭工坊”是当地一家制袜企业,因地制宜推出的一项“总部+家庭工坊+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旨在帮助当地民众特别是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增收。余敏介绍,目前“家庭工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合作形式,以连队为单位,选择一些闲置房建立“家庭工坊”,附近居民可到工坊就近就业。另一种是将工坊设置在居民家中,由企业提供设备,家庭成员自行管理,一有时间便可开工。

余敏介绍,“家庭工坊”里很多加工户之前没有固定工作,生活上比较拮据。“我们在各个团场建立‘家庭工坊’,重点吸纳附近的闲置劳动力进工坊务工,优先培训,优先上岗,我们还推出了各项补贴和奖励,发到手的工资基本上能全额补贴家用。”

“这种模式接地气、得人心、效果好,让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田的农村适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在‘家庭工坊’上班,既让赋闲的家庭妇女有活干、挣到钱,找到自身价值,又能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促进家庭和谐,一举多得。”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妇联主席黄阁告诉记者。

“‘家庭工坊’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导,职工参与’的原则,团场、连队帮助联系当地闲置房屋和有就业需求的民众,企业负责提供生产设备与水电所需费用,民众参与织袜的最后三道工序。”余敏告诉记者,这一生产模式,既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还能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助民众增收致富。

据统计,“家庭工坊”现已遍及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10个团场、25个连队,覆盖405户,人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成为民众创收、增收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该制袜企业推出为“家庭工坊”成员建档立卡、建立“唐锦乡村书院”、帮助推销农副产品等一系列举措,丰富当地孩子的课余生活,激发当地居民就业创业热情,进一步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据了解,该制袜企业计划用四到五年时间发展到1500户,2022年已经完成发展310户,到2023年将开办1200户以上,预计带动5000余名姐妹居家就业。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3-01-1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