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观点
传播思想正能量 弘扬平等主旋律
——2022年“新女学”热点回眸
标签:观点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蔡双喜 白晨 崔安琪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这一年,女学界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理论和实践,为世界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理论创新层出不穷,性别研究硕果累累。《新女学》周刊聚学界智慧新结晶,解女性发展真问题,用思想之光照亮广大妇女和亿万家庭的前行之路。
重大主题篇: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新女学》和学界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并梳理了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的重大成就,向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群众提供迈向新征程的奋进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践悟
作为引领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女学》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践悟专题,《家庭建设:秉承中华传统高扬时代价值》《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好儿童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球安全倡议:当前安全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章,大力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2021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妇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时隔一年,《新女学》推出《矢志伟大事业倡扬时代新风逐梦出彩人生》专题,重温了这一号召的时代内涵与重要意义,引领广大妇女自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政治宣言、新的历史答卷、新的行动纲领,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之旗领航向,人间正道开新篇。《新女学》推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系列,邀请专家阐释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作出的重大判断、重大部署。
《深刻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丰厚内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上推进妇女权益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立足实践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人口支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动妇女研究走稳走深走实》《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特质与创新之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文章,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半边天作用。
——思考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世界妇女解放提供了理论引领和行动指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新女学》推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笔谈,以期以理论研究服务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创新发展。
《中国实践与时代前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论证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要从“性别分工”视角谈女性解放》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消灭分工核心意义,使女性和男性一样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的科学论述及其当代启示》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惯有家庭的起源、演变过程及未来家庭的发展的科学论述对当代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当代价值与拓展》认为新时代妇女理论研究需要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当代价值。
——梳理党领导妇女运动的百年重大成就
妇女运动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我国妇女运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女学》推出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重大成就专题,全面呈现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形成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让党领导妇女运动的历史为人民群众深切感知。
《党全面加强对新时代妇女事业的领导》提出,党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引领妇女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妇女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党的百年历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新时代家庭观:家庭建设的科学指南与根本遵循》认为,新时代家庭观应时代而生,又引领新时代家庭建设,赋予家庭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根本遵循。
平等实践篇:紧跟政策热点,回应社会关切
2022年,“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第三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这为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提供了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女学界纷纷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
——呼吁打拐与反家庭暴力
2022年,女学界密切关注打拐与反家庭暴力。《完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强力打击拐卖妇女犯罪》认为预防、打击拐卖妇女犯罪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各部门长期不懈努力合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防拐打拐,解救被拐妇女,为女性生存和发展创造安全社会环境。《治理拐卖妇女问题,妇女权益保障法应有所作为》一文,借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契机,进一步回应了治理拐卖妇女问题。《从法律完善、机制建设与文化塑造多维度建言打拐》从两会期间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成为焦点问题入手,梳理了代表委员们在完善立法、被拐卖妇女儿童解救、案件清查、反拐机制建设及拐卖预防等各方面的建言。《反家庭暴力法治体系建设的发展与进路》指出仍需在全社会树立性别平等和对家暴“零容忍”的观念,建立以受害人为中心的法律实施机制,并加强对加害人的教育惩治。《新人身安全保护令司法解释的七大亮点》则通过指出保护令的七大亮点,分析了其对家暴受害人的更深层次的保护。
——解读新妇女权益保障法
2022年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2005年、2018年两次修改后,又一次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全面修订。《新女学》推出的《新妇女法:践行和超越〈发展权利宣言〉主张的范例》《新妇女法在更高水平上促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防重于治:新妇女法反性骚扰规定体现全球通用理念》《如何精准理解和适用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妇女人身与人格权益保障的新进展》《如何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文章,解读新法的亮点和难点,提高广大妇女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推动妇女积极参与信息技术
在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下,妇女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十分重要。《弥合性别数字鸿沟推进女性参与信息技术》强调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社会企业机构等各方力量的支持,推广妇女媒介素养教育,构建性别平等的网络文化环境,推动女性参与信息技术领域。《她们如何跑外卖:平台劳动下的性别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未来平台就业实践中愈加展现自我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可能。《数字乡村建设中留守妇女的角色与价值》认为应关注与激活留守妇女的整体价值潜能。《从供需两端发挥数字经济对妇女发展的赋能价值》则认为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妇女发展的赋能价值。
网络女主播已成新职业,吸纳了广大妇女群体充分就业。《“短视频直播”赋能女性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对平台上的农村女性主播调研发现,数字经济为农村女性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提升农村女性参与乡村振兴的数字技能与媒介素养,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全方位保障女主播权益,促进直播行业健康发展》认为需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切实维护女主播的合法权益。
——提升女性就业创业能力
在妇女发展的人生轨迹上,就业是关键点。《多措并举调动积极性,促女大学生充分就业》从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应协同构建宽松的就业环境,推进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引导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建构全方位支持体系推动返乡女性创业就业》认为有必要建构一套更科学更完备的支持体系:政府层面应建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妇联层面应支持女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社会层面应扩大社会资本积累,织建支持网络。《用好政策红利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指出数字经济的平台就业特点为女性带来更多机会,有助于解决就业性别歧视、优化就业性别结构。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要用好政策红利,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女性劳动者,培育女性高端数字人才。
女学理论篇:深耕理论沃土,融合推动创新
推动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至关重要。2022年,女学界多学科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并将前沿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寻求妇女与性别研究在内容、视角和方法上的创新。
——研学共同富裕与妇女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题中之义。女学界探究共同富裕对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共话促进妇女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与前景。《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妇女走向共同富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出发,提出妇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者和受益者,实现妇女包容性发展是促进妇女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妇女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从共同富裕的概念、社会意义与实践思路出发,思考如何提升妇女发展向共同富裕的转化水平。《新时代中国妇女脱贫的关键要素与启示》认为执政党对男女平等的信守程度,是妇女脱贫的最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保障妇女走向共同富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是实现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呈现性别研究前沿理论
2022年,女学界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新女学》持续跟踪性别研究的前沿理论。《性别研究的前沿理论与现实关切》关注女性/性别前沿理论问题师生对谈沙龙上,与会嘉宾从妇女与社会、妇女与历史、妇女与法律等多维视角,探讨的妇女事业与妇女发展的新前景与新空间。《跨界·对话·包容·新生:性别社会学的现实关切与未来面向》聚焦中国社会学年会性别社会学的时代任务与挑战论坛上,围绕经济与情感、职业与家庭等一系列社会议题的理论成果。《理论·方法·史料:妇女/性别史研究在创新中发展》呈现了第六届中国妇女/性别史学术论坛上,学者围绕性别与传统政治、性别与现代政治、性别与历史解读等议题在研究理论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呈现了国内中国史学者与世界史学者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内容、视角和方法上的进展。
——探讨婚姻家庭和生育政策
婚姻家庭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础单位,也是性别研究领域的热点。《从婆媳关系变化看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新型婆媳关系应纳入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建设中。《“做什么”与“怎么样”:疫情下男性家务劳动参与》认为性别主体是能动且差异化的,通过彼此地位平等、角色开放而态度友好的合作与协商,男女两性可以达致公平、自由、更具创造性的美好愿景。《家庭单位政府合力推动父职转向》提倡每个家庭、每个用人单位和相关社会政策应共同推动父职转向。三孩政策的出台也催生出学界对生育政策研究的新热潮。《支持生育:社会“再家庭化”和家务“再社会化”》提出社会“再家庭化”和家务“再社会化”是支持生育行之有效的手段。《生育观的代际变迁与意义重塑》从宏观结构性因素与生育主体心理互动的关系框架入手,发掘生育观的变迁逻辑。
——观照女性话语表达
2022年,女学界以“性别视阈”观照“女性话语”表达。《百年来中国大陆银幕上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嬗变》认为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历程打上了时代发展的痕迹以及自身解放的痕迹。《战地玫瑰:新主流军事影片中的女性之美》从审美角度挖掘新主流军事影片中女性之美及这种女性之美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大众媒介如何建构我们眼中的“她”》围绕女性网络文化安全、媒体中的性别隐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关注女性赋能和发展
如何为女性赋能,也是女学界探索的新方向。《数字乡村建设中留守妇女的角色与价值》认为关注与激活留守妇女的整体价值潜能,是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数商兴农”工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育赋能:助女性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从女性老年人教育赋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教育是“赋权增能”的最佳方式。《用好政策红利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认为数字经济的平台就业特点为女性带来更多机会,有助于解决就业性别歧视、优化就业性别结构。《从供需两端发挥数字经济对妇女发展的赋能价值》提出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妇女发展的赋能价值。
全球视野篇:聚焦全球发展倡议,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2022年,人类要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对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女学》阐释全球发展倡议新内涵,关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进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全球复苏中的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
——聚焦全球发展倡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如何从性别平等角度来理解全球发展倡议,是需要及时反应的关键问题。《新女学》邀请专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阐释了全球发展倡议的意义、内容和对推动性别平等的影响。
《全球发展倡议: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理解全球发展倡议深远的世界意义》对全球发展倡议进行了整体性评价,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绘制了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愿景”,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2030议程”的全球推进与现实挑战》《中国落实2030议程的最新进展与示范意义》指出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不确定、不安全的国际环境中,起到引领国际社会再次将落实2030年议程放在全球治理的优先位置上的作用;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性别平等目标带来新机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妇女全面参与环境治理》强调推动妇女全面参与环境治理,进一步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妇女发展的世界性,重申对国际相关公约和文件宗旨的承诺,强调广泛参与妇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022年是联合国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端。《新女学》特邀专家观察并报道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公开辩论。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说,增强冲突地区妇女韧性是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应有之意,中方愿围绕这一主题分享四点看法:一是要把公平正义落到实处,让女性对未来抱有希望。二是要把性别平等落到实处,让女性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三是要把保护妇女落到实处,让女性享受和平安定。四是要把发展促和平落到实处,让女性拥有自力更生的力量。
7月,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妇女机构和组织领导人举行视频对话会。《新女学》特邀专家撰文指出,会议通过了《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妇女创新与发展倡议》,标志着妇女创新与发展议题正式纳入澜湄合作。中国妇女将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妇女一道,为打造性别平等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9∶3的比例推翻了1973年的判例“罗诉韦德案”。《新女学》特邀专家撰写《堕胎权不再受宪法保护证实美国人权虚伪性》,提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做法无疑是倒行逆施,是对妇女权益极大的蔑视。
——推动全球复苏中的性别平等
3月,联合国妇地会第66届会议召开。《新女学》解读了妇地会通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性别平等与气候变化、环境与减灾的《商定结论》,提出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和其他各类机构需勠力同心,将这一历史性承诺转变成实际行动,在气候变化、环境与减灾政策和项目方面实现性别平等及妇女和女童赋权。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性别平等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其性别平等政策是联合国维和制度演进的集中反映。《联合国维和行动性别平等政策的演进》从联合国维和行动演进的三个阶段,深度挖掘了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话语的演变趋势、核心关照及逻辑理路。
尽管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数字性别鸿沟在缩小,但在最贫穷的国家中,女性仍然是数字化领域的边缘群体。《让妇女不再“脱线”》提出,为弥合数字性别鸿沟,各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重点保护和加强每个女性的上网权利,推动教育领域性别平等。
《新女学》还大力拓展国际关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关注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关系女学人论坛;还关注了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与实践论坛,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更好地促进全球性别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回首过去的2022年,女学界一面守正理论之“种”,探寻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一面绽放创新之“花”,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理论和实践。迈入全新的2023年,《新女学》周刊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建言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断推动新征程上的妇女事业阔步前行。
撰稿: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蔡双喜见习记者白晨崔安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