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家庭教育

推进家庭教育学科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聚焦第三届全国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

标签:家庭教育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周韵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筹)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近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7位领导和专家作主旨报告,并就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家庭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家庭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化以及家庭教育工作高质量整体性发展展开研讨,2万多名与会者线上观看直播。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教育学科体系

与会专家紧扣家庭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多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家庭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提出加强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三点意见:优化家庭教育实践,增强高校家庭教育的学科影响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深化高校家庭教育研究;深化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优化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

重庆师范大学赵石屏教授呼吁建立文化自信,立足全球文化视野,融合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构建中国式的现代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和文化哲学基础。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高书国教授从家庭教育哲学的三大问题:“家庭教育是什么”“家庭教育从哪里来”“家庭教育到哪里去”出发,从探寻家庭教育的本源、探索家庭教育的典型特征、探问家庭教育的哲学概念、探路当代家庭教育文化着手,分析如何将家庭作为一种血亲关系,从认识论、政治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去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家庭教育哲学知识体系。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主任申仁洪介绍了家庭教育建设需要的四类人才、家庭教育知识体系的跨学科性、家庭教育知识场域的复杂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他认为,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具有特定性,我们需要立足国情产生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学术体系。

多学科共促家庭教育高质量整体发展

来自各学科的研究者将学科方法论和视角带入本土家庭教育研究,形成多学科参与的知识领域,在家庭教育学科和课程建设上迈出实质性的专业步伐。

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提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家庭教育是发生在特定场所的教育,是在特定的血缘关系的背景下发生的教育,也是一种非制度化、非正规的教育。要关注家庭中的不同主体、家庭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的异同以及家庭教育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不断拓展家庭教育研究的视野。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认为,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教育都是家庭教育的构成部分,而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否,会对家庭教育质量构成极大影响。他建议,家庭应是平等和谐的“等边三角形关系”,构成物质上相互支撑、代际情感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更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提出,家庭教育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家庭教育心理学研究是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她指出,家庭教育心理学是用科学、实证的方式打开家庭教育的“黑箱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副所长洪明从家庭教育的功能问题、关系问题和角色定位问题、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及展开等方面,探讨了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起点问题。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一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殷飞副教授总结近年来江苏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经验,提出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社区应该秉持社会性、活动性,主动培养群众的参与习惯。

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攻坚阶段。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出路等展开了研讨。

首都师范大学康丽颖教授提出,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于全时空育人、全生命周期育人、全生活场域育人、全社会参与育人。她同时也提到,当前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通过机制建设,解决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根治社会上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课外培训机构裹挟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痼疾。

福建师范大学杨启光教授提出,未来我国应加强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理论与实践逻辑分析、加强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创新能力评估、加强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创新实践的社会政策供给。

安徽师范大学辛治洋教授认为,现代家庭教育呈现三重形态: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自然形态、以学校教育为依托的跟随形态和以儿童主体发展为导向的自觉形态。三重形态有不同侧重:自然形态的家庭教育重在生活教育,跟随形态的家庭教育重在知识技能教育,自觉形态的家庭教育强调主体性教育,三重形态有机共生、和谐共存才构成完整的现代家庭教育。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陈斌斌建议,推动家庭建设良好家风,加强儿童品德教育与文化投入,呼吁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时间投入,父亲尤其要更多参与家庭教育,加强家长教育,扶持家庭教育服务业,建设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社会肩负责任以推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加快出台更友好的生育、养育、教育的普惠性公共政策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梁丽婵提出,家长、学校和上级行政部门均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效性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家长是有效性最大的影响因素,需要关注家长因素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伍红林教授建议:从整体上重建家校合作内涵,在共享理解与系统行动中走向协同育人;让家长在更多深度合作中提升参与自信,家校在融通中激发内生动力;在推进家校合作中构建差异化育人格局。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12-2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