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好爸好妈

父母彼此关爱,共同经营家庭,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能为孩子打下暖暖的生命底色

培养积极心态 助力孩子远离焦虑

标签:好爸好妈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陈若葵

■ 陈若葵

学业压力、睡眠不足、同伴困扰、父母关爱错位、亲子沟通欠缺等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情绪低落。

豁达的心理、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动的应对态度,是青少年维持心态平衡、获得幸福感的关键。除了遗传因素,他们是乐天派还是沮丧派,与其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处世方式有很大关联。

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较大压力,如果家长缺乏自省意识,习惯于把不如意归结为外界因素、推卸责任,敷衍、抱怨,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事实上就为孩子设置了一个充满负能量的环境。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也会像父母一样抱怨,而非从中找出积极的因素、想办法解决。一旦问题累积到难以承受,身上的负能量就会爆棚。

家庭氛围也影响着孩子内心的快乐指数。如果爸妈长期争吵不断、家庭暴力或冷战,孩子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无助之中,甚至因为不得不承担超越自己年龄的事情惶惶不可终日。而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挑剔、苛刻、攀比的打击式教育,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的激励,实际效果却是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消极、悲观,甚至颓废、忧郁的性格。

身为父母,如何养育一个乐观开朗、幸福感满满的孩子?

让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有父母的爱心相伴、能沐浴在亲情之中,一家人和和睦睦,遇到困难携手解决而非互相指责,孩子内心就有安全感,就能笑口常开。他们也能从父母的处世态度中,学习如何直面挑战、克服困难。幸福的家庭传承给孩子这样的信念:人生中不顺者十有八九,这并不可怕,我们想方设法解决就是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困难,没有过不去的事。

相对固定的家庭集体活动,比如每周末的家庭读书会、故事会,家庭手偶表演,每个月的公园游玩、观看演出活动、博物馆之行,或者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安排家庭劳动日等,都能给孩子带来期待和持续的欢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获得满足感。

人难免有负面情绪,但构建平和的家庭对话方式,“有话好好说”,家庭气氛就会轻松欢快而非紧张沉闷的,欢声笑语就能萦绕在家中。因此,父母遇到麻烦、不开心,应平和地释放内心的负能量,如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向家人倾诉,缓解内心的郁闷,积极应对,给孩子好的示范。

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先要情绪稳定,特别是在孩子情绪激动时,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循循善诱,待孩子冷静下来,再商量解决对策,孩子才能由郁闷变开心,将注意力集中在父母所讲的内容上。有些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诉说,父母可建议他们借助写日记或画画的方式,把内心的愤怒、焦虑、压抑释放出来。

你舍得给别人笑脸,对方就能回应你欢颜。父母彼此关爱,共同经营家庭,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能为孩子打下暖暖的生命底色,被爱浇灌着、滋养着,他们会更开朗乐观,无惧风雨,向阳而生。

懂得感恩是快乐的

每个人每天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都不太一样,但稍不留意就会忽略这些普通却包含爱意的小举动。父母有意识地和孩子发现、欣赏和感受生活中这些细碎的、平凡的却蕴藏善意、美好的人和事物,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容易得到的事物,并非理所当然属于我们,而是来源于他人的给予;启发孩子看到他人的付出和自己的收获,看到自己得到的帮助、关爱。当孩子能以感恩之心回报对方,他无疑是在学习换位思考,学习给予身边的人以爱。

感恩能让我们更多地参与到生活中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感,加深彼此的信任,建立融洽的关系,让孩子沐浴亲情和友情,对生活抱有更多的希望,也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将感恩变为习惯,父母可以每天或每周和孩子互写一篇感恩日记,提醒自己感恩生活中的美好,感谢彼此,也可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当面表示感激之情。

传授积极的解释风格

当孩子为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心情沮丧时,父母与其批评孩子:“你一向这么粗心,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就不是学习的料儿……”不如说:“嗯,这次的试题确实有点难,接下来多练练,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

前者是悲观的解释,对孩子做出永久性的、泛化的、负面的主观评价,是否定性的,容易误导孩子因此自我否定;后者是乐观的解释,对孩子做出的是暂时性的、特定的、基于事实的评价,是对现状的客观分析,能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方向。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人的解释风格形成于童年期,父母的解释风格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习惯乐观解释的人带着积极的态度学习、生活和工作,即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能很快从短暂的无助状态中复盘,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合适的状况,重拾信心;习惯悲观解释的人则沉溺于失败中,变得抑郁,不尽力、不努力、不尝试、不坚持、不冒险,并逐渐习惯于以悲观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事,解释自己的弱势状态,使自己的状况变得越来越糟。因此,父母即便批评孩子,鼓励和批评的比例最好保持在5∶1到8∶1之间,以维持理想的沟通状态,使孩子不惧眼前的困境,轻装进取。

给自己希望能降低焦虑

青少年对未来有憧憬、有设想,但又对实现自己的愿望缺乏足够的把握,对将来的未知、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他们容易情绪低落、焦虑,甚至抑郁。如果父母能从孩子小时候就向其传递“相信明天会更好”的积极生活态度,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希望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的焦虑程度。

给孩子希望感,不妨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提升其自身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待人接物能力、同伴合作能力、自控和心理调节能力等。

二是从小训练孩子能最大限度地顺应和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帮助孩子树立发展的观念,即坦然接受周围环境、人、事、物的变化,敢于直面挑战。同时,注重孩子的个人品德、修为养成,协助、鼓励他们掌握多项技能,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社会关系,懂得利于丰富的社会资源,即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具备了这些,孩子适应多样性、富于变化的社会就会容易得多,焦虑程度就能被大大降低。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12-2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