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爱国爱家

勤俭持家,吃亏是福,感恩社会,多做善事。党的二十大代表毕腊英用行动将家训刻在了自己的生命里,也让它在一代一代传承中发扬光大

父女37年捐资助学让千余贫困生走出大山

标签:爱国爱家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姜军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毕腊英家中,墙上挂满了她参加各种会议和颁奖仪式的照片,柜子里各种奖杯、证书摆得满满当当。一幅装裱精致的家训格外醒目——“勤俭持家 吃亏是福”,仿佛在向来访者讲述着这个家庭三代传承的家风故事。

年届花甲的毕腊英,是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30多年来,她靠着喂猪,设立了教育基金、奖励基金、助学基金,累计捐资50余万元,奖励、资助学生千余名。

毕腊英在家中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

说过的咱就得做到

20世纪80年代,毕腊英的父亲毕生才靠着磨面粉、喂猪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还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富起来的毕生才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先富者”的道路:捐资助学。1986年,毕生才将原本打算买彩电的2000元捐助给一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父亲当时听说晋城郊区有个女孩考上大学,但家里为凑不够学费发愁。父亲骑自行车跑了七八十里,将钱送到这位大学生手中,并答应要资助她念完大学。”

“父亲没什么文化,当时好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但父亲只是说,不能让娃娃们再吃没文化的亏。” 从1986年起,毕生才用自己养猪挣来的钱,先后资助了25名贫困大学生。毕生才的善举最终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不仅当上了省劳模,还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2年2月,毕生才在去邻村谈助学事宜的路上,因车祸不幸去世。作为家中的独生女,毕腊英为亲人的离去悲痛不已,但更让她牵挂的是父亲资助的那些孩子们。

1992年5月,毕腊英前往太原,用父亲生前积攒的9000元和自己的卖猪收入共11250元,在当时的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现山西财经大学)设立“毕生才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设立奖励基金,是父亲生前与学校达成的愿望。我要替父亲完成。”

“父亲每年会捐助5名学生,我就想着咱说话得算数,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要负责到底,不能让这些学生没书可念。” 毕腊英说。

不久后,毕腊英又把父亲交通事故赔偿款1万元捐给了村里的学校,并设立“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每年拿出5000元奖励学校的优秀师生。

父亲去世后,毕腊英接手了父亲一手建起来的养猪场。每天早上四点多,毕腊英就起床清理猪圈、磨粉、拌食、喂猪。“100多头猪,一天要磨400多斤玉米。吃罢晌午饭,还要磨粉,磨完粉再出去收玉米、卖淀粉。每天忙完就夜里11点多了。”

“要想好,起够365个早。”这句话,毕腊英从小就听奶奶说。“奶奶一生勤劳,一直教导我们勤俭持家、吃亏是福。”父亲继承了奶奶的勤劳节俭,言传身教中也影响了毕腊英。接手养猪场后,为了节省成本,毕腊英舍不得雇帮工,猪场的活儿都是自己和丈夫赵义贵干。“为的就是能多挣点钱,帮助更多的孩子。”

1993年,毕腊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两年后,她成了一名共产党员。毕腊英捐资助学的劲头更足了,“父亲告诉我,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我们应该感恩共产党,感恩这个时代,并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帮助别人!”

1997年3月,在高平市妇联组织的“扶贫结对”活动中,毕腊英与8名失学儿童结成对子,每人每年300元;2001年9月,毕腊英在自家宅基地上投资5万余元,建起了“腊英幼儿园”,不仅每个孩子每月只交10元钱,她还为近一半的困难家庭孩子全部免费;2003年,她在市妇联“护苗成才”活动中资助10名失学儿童;2007年,在高平市教育局设立“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并多次注入资金;2009年,她在寺庄中学设立“助学基金”,每年帮助8名学生;2021年3月,她又把自己获“高平市道德模范”所得的1万元奖励全部捐给当地教师奖励基金……

30多年来,毕腊英靠养猪积攒的辛苦钱,帮助千余名贫困学生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毕腊英在学校做志愿者。

捐资助学不求回报

对于记者提出的采访受助学生的请求,毕腊英婉言谢绝了。“不想让孩子们有心理压力,也不想让周围人知道这些孩子受过资助。”

毕腊英捐资助学从不和受助学生见面。“我大部分是去学校通过老师把钱给孩子,不会去联系那些学生,怕给孩子们增加心理负担。”这些年,有不少她资助过的学生希望和她见面,报答她的帮助,都被毕腊英谢绝了。“我告诉孩子们,你们不要报答我,要回报社会,回报党!”毕腊英说。

2000年,毕腊英决定改建猪舍,但苦于没有太多积蓄,她只好去废旧收购市场购买材料二次利用。有人提醒毕腊英“你现在是名人,可以争取国家资金扩大养猪规模”。但毕腊英却说:“我只是个农民,不是名人,从未想过向国家要政策、要钱。再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不是为了索取,就是奉献。”

毕腊英的两个女儿都选择了幼教工作。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走上了捐资助学的从善之路。遇到困难家庭,她们会抢在妈妈前面解囊相助。

“妈妈常说,是党的政策让我们农村越来越富,她让我们要懂得感恩,勤俭持家,多做善事。”毕腊英的二女儿毕欢说,记忆中母亲很“抠”。“有一次,妈妈到北京开会,我和姐姐让妈妈回来时买点香蕉尝尝。可回来时,除了证书和一大堆资料,啥也没有。她说香蕉太贵,不如省下钱给上不起学的娃们买本书。”

“现在的条件虽然好了,可是勤劳节俭的美德永远也不会过时……从小养成好习惯,生活上要能吃苦、肯吃苦,和同学相处的时候要能吃亏、肯吃亏,勤奋学习,多做好事,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外孙10岁生日时,毕腊英给孩子的信中的一段话。

勤俭持家,吃亏是福,感恩社会,多做善事。毕腊英用行动,将家训刻在了自己的生命里,也让它在一代一代传承中发扬光大。

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全国扶贫贡献奖、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毕腊英的助学善举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各种荣誉接踵而至。

2017年,毕腊英带头响应环保号召,主动关闭经营了30多年的猪场。

“虽然没有了养猪的收入,但我还种着六亩玉米地,每年除去成本,能收入五六千。”毕腊英告诉记者,算上老伴的打工收入,老两口每年还有近两万元的收入。即便如此,毕腊英每年还要“抠”出1/3的收入注入教育基金会。“有多少钱,投多少钱,活一年,投一年。”

提起老伴赵义贵,毕腊英充满了愧疚之情。“结婚快40年了,和我起早贪黑养了一辈子猪。猪场没关时,连大年初一,他都是扎着围裙,穿着水靴在猪圈里喂猪。”毕腊英说,这几年自己经常外出开会或作报告,家里的活儿就全压到老伴身上。“所有的荣誉,应该都记到他的头上。”指着奖牌奖杯,毕腊英眼眶湿润了。

猪场关停后,毕腊英用卖猪的钱为村小学建起了道德建设书屋,还当上了学校的志愿者。“不养猪了,没原来那么忙了,就到学校去帮忙,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几年,毕腊英经常到外地宣讲,她也会把在各地的见闻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毕腊英带头到村里的卡口执勤,并组织妇女姐妹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她自掏腰包4000元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购买各种防护用品和食品饮料。

平时一有时间,作为高平市妇联兼职副主席的毕腊英还会和姐妹们一道,参与巾帼志愿服务活动。“除了疫情防控,就是做义工,照顾孤寡老人,打扫村里卫生,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2022年5月,毕腊英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10月16日,毕腊英将作为党代表出席党的二十大。回想起多年来捐资助学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毕腊英觉得非常值得。“能帮助别人,其实很幸福,将来还会一直走下去。”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09-2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