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女主角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刘玮

奋战在虫媒传染病“疫”线的排头兵

标签:女主角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耿兴敏 王迪 管彤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耿兴敏

□王迪 管彤

身材略显娇小,目光却真诚而热烈,这是记者对刘玮的最初印象。就是这么一位外形柔弱、谦虚低调的女科学家,却在她的团队成员中收获了“刚”的美誉。

记者见到刘玮研究员时,她刚参加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所的评审会。

当问及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感受时,刘玮说:“我很骄傲,一方面这是对我在新发传染病研究领域所取得成绩的重要肯定,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的一次鞭策,激励我在新的起点上砥砺前行,勇攀科学高峰。”

初生牛犊不怕虎——

抗击非典,磨砺中成长

2000年,刘玮从原山东医科大学考入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前身军事医学科学院。中期考核优秀后,她顺利地转为硕博连读。2003年,非典侵袭,她刚完成硕士课题,博士课题正处于起步阶段,一次重大的考验却已然摆在她的面前。

非典的突袭,让军事医学科学院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向声名大噪的“台前”。从病毒分离、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链分析到人群的长期随访……刘玮当时所在的研究所不足200人,却承担着大量国家和军队的重大科研课题。

“我们所是排头兵,一下子就处于抗击疫情最前沿了。”非典让刘玮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也激发了她对传染病研究的兴趣。“这在护卫国民健康、捍卫国家安全中具有重大意义。”刘玮如是说。

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两个多月里,从查找疫情“元凶”到完成基因测序,从研究快速诊断技术到开发研制新药,研究院的科研前辈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秦鄂德研究员领衔团队率先分离出非典的冠状病毒,陈薇研究员领衔团队研制的喷鼻剂护佑了1.4万名医护人员。他们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刘玮。她看在眼里,铭记于心。

也正是在抗击非典的科研一线,刘玮有了更多同国内和国际诸多学术机构在公共卫生、病毒、传染病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进行近距离交流和深度合作的机会。这些深入的思维碰撞不仅让刘玮意识到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的重要意义,而且激发了她创新性的科研思路和思维方式。凭借着优秀的学术成果完成博士学业后,刘玮选择留所工作,从此在新发传染病道路上开始了长期而执着的探索。

方向笃定不盲从——

研究“蜱虫病”,为百姓护航

刘玮近10年倾心研究的方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09年夏天,在河南信阳、安徽中部农村地区,数十名农民不明原因死亡,这些患者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大多被蜱虫叮咬过,那些病人发病急,进展快,在难以确定病因的情况下造成了极高的致死率,在疫源地群众中带来极大的社会恐慌。2010年,中国学者在全球首次分离到这种新的蜱虫病的病原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而刘玮研究的正是以该病毒为代表的系列蜱媒病毒。

由于蜱虫独特的繁殖环境,往往感染蜱虫病的都是偏远山区的老百姓,或者野外驻训的部队官兵。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保障部队战斗力,这些军事医学研究工作者时刻铭记的使命驱动着刘玮迅速将主要的研究精力聚焦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上。“我们的官兵是高危感染人群,搞清楚这种新发传染病的来龙去脉,我们义不容辞!”

“从2010年疫源地的哨点医院迎来第一批满怀热情的研究者至今已十年有余,寻蜱虫病热点而来的人逐渐散去,留下来继续研究的只有刘玮和她的团队。”解放军990医院(原解放军154医院)感染科崔宁主任感慨地说。每年开春,刘玮带着团队赶到信阳,直奔一线现场,有条不紊地兵分三路,野外抓蜱、捕鼠、部队和群众回访宣教、临床实验已成为团队的常规和标配工作。团队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整套囊括病例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别和重症救护的全链条技术体系。病原体诊断技术的不断优化提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特效治疗药物的筛选和发现,一个个科学难题的攻克,使得就诊病人的病死率实现了大幅下降。

相关科研成果也惠及其他虫媒病领域。通过持续攻关,他们构建了虫媒病原体“发现—鉴定—溯源”的防控体系,创立了一套快速组合筛查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率先发现了我国10余种新发虫媒病原体的人间感染,为大量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诊治与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选择了一个职业,就选了一种人生。刘玮享受着科研带来的成就感,在科学攻关中缔就她无悔的人生。通过科研工作预防人群感染、挽救病人生命、改变临床现状,在刘玮看来,是远比发表SCI论文更有意义的事情。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刘玮告诉记者,“现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共卫生防控和临床诊疗这部分研究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病毒受体发现、疫苗研制等方向开展更多工作。”

  • 分享:
  • 编辑:肖睿     2022-09-01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