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女主角

在厦门筑梦乡野9年的台湾女青年李佩珍:

深耕脚下这片土地,让两岸年轻人“留住乡愁”

标签:女主角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吴军华 李菁雯

/人物小传/

李佩珍,台湾女青年,现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2014年她带着在台湾累积的社区营造工作经验来到了海沧,9年来一直参与当地乡村振兴、社区改造等工作。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吴军华

□李菁雯

“9年前,一个大雨倾盆的夏天,我第一次到海沧青礁村。进村路上,我一脚踏进泥里,好不容易拔出来,却扯断了凉鞋鞋带。后来我经常跟朋友说,这里的土地会黏人,现在我的心已被牢牢黏住了。”在今年7月举办的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上,台湾女青年李佩珍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李佩珍现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2014年,在惠台利民政策推动下,她带着在台湾累积15年的“社区营造”工作经验来到了海沧,参与乡村、社区的改造工作。也是那一年,她暗下决心,要持续耕耘脚下这片土地。

“培根计划”,让两岸年轻人“双向扎根”

位于海沧区的青礁村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闽南进士名村”,却也曾在当代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变得颓废荒芜,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李佩珍回忆说,这片土地“黏人”的原因,是当年村里留下的一群年轻人“留住乡愁”的朴素愿望。

近年来,经过她的鼓励和推动,一批“80后”“90后”年轻人以问题为导向,为村里量身定做“社区营造”项目。

在闽南农村有不少工艺精湛的红砖瓦厝,承载着一段段先人祖辈的拼搏故事,却长年埋没在荒烟蔓草堆中,年久失修。李佩珍带着团队修复古厝、激活老旧建筑,挖掘传递在千年文化脉络之下的家族、村落历史和文化,进而建立村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并称之为“培根计划”。

“‘培根计划’竟达到了‘双向扎根’的作用,不仅让村民扎下对家乡文化自信的根,更让台湾青年扎下对这片土地认同的根。”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李佩珍欣喜不已。

在李佩珍的带动下,前后有40多名台胞来到海沧区基层工作,其中有刚从高校毕业的“90后”青年,也有携家带眷而来的。2019年,在众多关心乡村振兴的专家、学者和机构的倡议下,在海沧区成立了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这是大陆第一家由台湾青年组成的非公募慈善机构,让李佩珍团队如虎添翼,搭建两岸城乡发展交流平台,帮助他们将这些年总结的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成功模式,推广到大陆更多地方。

“地方发展得‘软硬兼施’,方能两全其美。在环境硬件建设发展的同时,提升软性的精神文明。”李佩珍团队因地制宜与当地居民共建“以人为本”乡村治理机制,形成了“先造人、再造物”的有效运作模式。

近年来,承载厚重历史底蕴的古厝逐一得到修葺,焕发新的活力;公益书院、农家乐、凤梨馆、陶艺馆、民宿、亲子教育体验等产业也风生水起,海沧区的村容村貌正发生巨大变化。一群留守在空壳村的青年有机会参与村庄建设发展,并将村庄打造成一张风景名片,吸引外出的青年们返乡创业,最后他们喊出“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的口号。在李佩珍眼中,这就是造人与造物双管齐下的价值。

在海沧区芦塘社的村口,挂着一张“90后”姑娘的照片,上面写着“芦塘小芳”。大家总是这么介绍她:右手拿锅铲、左手拿画笔、肩上扛着两个孩子的村姑。小芳说:“我原以为一辈子就是在家煮饭、洗衣、带孩子了,实在不敢想象我现在一年接待1.5万名访客,我普通话说得也不标准,现在却天天拿着麦克风导览解说。”

在海沧,如今有更多的农村妇女“走出小家、共建大家”,参与公共事务,这得益于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每到一个村庄就会组建一支“娘子军”队伍,现已涌现出芦塘爱心妈妈、赤土开心婆婆、过坂虹彩妹妹等队伍,当客人到访村庄时,这一群经过培训的“婆婆妈妈”就是最好的导游和讲解员。

“西部驻点”计划,助力西部乡村振兴

2019年以来,在“闽宁协作”战略的指引下,李佩珍与团队开启了“西部驻点”计划,发挥团队在乡村建设、产业再生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至今派出了台青社区营造员11人次到甘肃、宁夏参与对口协作工作,团队也在厦门累计培训了137位甘肃及宁夏的扶贫干部。

“台湾从南到北大约380公里,而从厦门到甘肃、到宁夏分别都超过2000公里,我们奔赴的是一场心灵融合的旅程。”李佩珍说,台青社区营造员们在西部度过了四季,见识了“希望工程”,结识了在高山上的“教学点”奉献青春的教师们,更学习了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时,如何建设出“日久他乡是故乡”的新天地。

李佩珍与团队在甘肃省积石山县阳山村的阳山小学驻点,敏锐地注意到这里的学生95%是留守儿童。于是,他们带着校长、老师利用互联网连接外部资源,申请免费儿童营养午餐。同时,激活学校咨询室、募得了大荧屏,为孩子们与父母牵起一条“悄悄告诉她”的暖心热线。此外,还开展了“阳光小农”趣味教学项目,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与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厦门对口帮扶的宁夏泾源县,当地有扶贫车间、安格斯牛养殖、羊肚菌菇大棚等产业。李佩珍说,各方的智力与能力汇聚于此,展现了“生命共同体”一同奋进、一同打拼的团结。在泾源县“胜利之山”六盘山的耸立之地,台青社区营造员也展开了一部“脱贫攻坚”的生命之书。

“在村里做社区建设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两岸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亲带来的温暖与感动。”李佩珍相信,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长。她说,来自宝岛的经验与大陆的动能互相作用,台湾青年的实践探索,交出的是更具原创性、融合性和持续性的答卷。

  • 分享:
  • 编辑:肖睿     2022-08-2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