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工作专区 > 乡村振兴 > 最新动态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

守好这方碧绿 解锁富民“密码”

标签:最新动态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王永钦 王安琪 陈曦和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王安琪 陈曦和

盛夏的马鞍山一片翠绿,整齐干净的一个个农家小院,安静地散落在如画的美景中。

“7月中旬,村里就开始施工盖房,想把旅游业继续做大。工地离我家不远。到时候,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能打扫卫生、搞搞绿化,不出远门,在村里就能打工。这几天村里的花海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晚上都人山人海的。”7月30日,张国利指着村里的一处工地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走进张国利家,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他一家人的生活情况,在院子里与赤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们交流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产业兴旺“葡萄+文旅”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刘叶阳说:“三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村里的主导产业确定为旅游和山葡萄,形成了‘葡萄+文旅’的产业发展路径。”

马鞍山村地处山区,因一座形似马鞍状的山峰得名。山水相依的乡村美景,是马鞍山村的金字招牌,目前,旅游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2%。

近年来,马鞍山村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不断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修建了马鞍山汽车营地、观景台、野营区及露天广场。同时,打造了集吃、住、玩为一体的蒙野红酒庄园,游客可以亲自参与酿酒过程,体验酿酒的快乐。以“大美马鞍”为代表的15处农家乐也全部开业,家家的招牌菜和休闲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近日,马鞍山文化旅游教育研学基地建设正式开工,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汽车营地、游客接待中心、高山彩虹花园和玻璃观景台等项目提档升级进入快速实施阶段。据了解,马鞍山文化旅游教育研学基地总规划面积1673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将打造“博文”“优学”“乐享”“美宿”“趣游”等五类主题游览项目。最终将建成集红色研学、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休闲娱乐、森林康养于一体的马鞍山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区。

马鞍山村种植山葡萄已有30多年历史,以前,由于缺少组织,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山葡萄全靠农户自产自销,收益不大。

近年来,马鞍山村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村里组织成立了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370名。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村“两委”牵头成立了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0.5元左右的保护价收购村民的山葡萄。如今,全村山葡萄种植户有240户,种植面积达3500亩,每亩效益由种杂粮时的700元增加到3000元。

农民增收穷山沟变全国文明村镇

林草兴则生态兴,现在的马鞍山村周边山野里,野生动物种类增多了,山兔野鸡随处可见,产出的山货多种多样,蕨菜、蘑菇、山白菜、哈拉海、苦嫩芽、榛子满山都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考察时指出,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眼下,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正带领林场职工,在落叶松林下栽培试种食用菌。“总书记为我们马鞍山林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今年开始,我们进行林下作物培植,打好生态底子,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保障。”柴树岭说,“木耳、杏鲍菇、榆黄蘑、猴头菇这些品种的菌棒都已制作好,试种成功后,将带动马鞍山及周边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

喀喇沁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刘来力介绍,今年,为了带动马鞍山村旅游业发展,旗政府拿出2200万元,对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升级改造,最终达到增加游客数量的目的,真正让群众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受益。

总书记的到来,让马鞍山村变得远近闻名。现在,张国利除了每天和妻子一起上山打理自家的7亩多地外,还被旗里聘为红色讲解员。“今年遇上了好天气,山葡萄收入比去年高。红色讲解员每月收入2500元,我还种了3亩杂粮,孩子们都有各自的事业,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张国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刘叶阳介绍,近三年来,马鞍山村从一个穷山沟,变成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和全国旅游“网红”打卡村,马鞍山也成了国家级AAA级森林公园。截至目前,马鞍山村接待游客27万人次,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也让农副产品销量大增,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是3年前的两倍多,全村旅游收入近300万元。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08-0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