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传统美德

甘肃通渭:“孝“行乡里撑起文明新风

标签:传统美德 | 来源:中国妇女网 | 作者:袁鹏 张虎强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张虎强 发自通渭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在“书画之乡“甘肃定西市通渭,在城市乡间,这是人们看到挂的最多的书法对联。字里行间,透露着孝慈文化在通渭大地的扎根传承,而通渭人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传统的孝道。

通渭县平襄镇蒋川村是远近闻名的“孝道”村,村民以孝为首善,孝行蔚然成风,是通渭孝慈文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典型代表。

“孝行“的传递



94年出生的张红红是蒋川村的村文书,她家里10口人,四世同堂。

张红红结婚后,在婆婆芦元元身上学到的第一件事情是孝慈。

张红红记得,还记得在她怀孕时,有一次晕倒了,婆婆给她洗手擦脸,用吸管喂水,然后一直拉着她的手;在她预产期快到的一段时间,晚上婆婆总是看张红红的房子,“如果灯亮了就说明我身体不舒服了。”进手术室时,婆婆拉着她的手,鼓励她:“不要怕,我们都在外面等你”。生完孩子,麻药刚过的她疼得厉害,婆婆拉着她的手,一直给她揉着,直到天明……

每天,芦元元会把公公婆婆的房间打扫得整洁舒服、衣服和床单浆洗得干净如新,每次做好饭,先侍奉公公婆婆。为了照顾80多岁的公公婆婆,芦元元每天顾不上出门。

公公卧病在床,24小时都要有人陪护,芦元元不分白天黑夜的照顾。吃饭的时候,她蹲到炕头,端着碗吹凉后将饭喂到公公嘴里……

“在婆婆身上学会很多,她教会了我爱。”张红红感恩地说。

婆婆的孝慈,给了张红红无声却有力的教育。在婆婆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张红红和妯娌孝老爱亲,家庭和睦团结。

芦元元总说:“以心换心,人心都是肉长的。”

“孝“是每一件事



王玉英是蒋川村三位高龄90岁的老人之一。

在蒋川村人的心里,王玉英的高寿,是儿子蒋文平和儿媳张春霞孝敬来的。

2015年,王玉英意外受伤,从此卧床。蒋文平和张春霞7年如一日,照顾着母亲。他俩种着20亩地,养着20只羊,农闲时还在砖厂务工。但繁忙的生产并不影响他们对老人的孝敬。

张春霞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是来到婆婆身旁,照顾她起床,洗漱。蒋文平喂羊,收拾农具;张春霞给婆婆准备早餐,之后,将牛奶、晾好的开水放到婆婆伸手够得着的地方出门。忙完回家,他们先跑到老人跟前。

王玉英躺的地方是“特制”的。细心的张春霞在炕上铺了一条毯子,又放着很多透气的小布,还有大小不一的垫子。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王玉英身体英朗,心态开朗。

在他们看来,跟老人好好说话,就是孝顺。90岁的老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耍性子,使脾气。他俩总是耐心地接着老人的话茬,甚至扮鬼脸、做一些“小动作”逗老人开心。张春霞更是跟婆婆亲密,无话不说,经常逗得婆婆咯咯笑。

天气好的时候,蒋文平和张春霞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将老人抱到轮椅上,推到巷道里,让老人晒晒太阳和村子里的人说说话……

对他们来说,孝顺就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孝“就是力量


50岁的安喜多让村里很多同龄人都羡慕——她的四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安喜多生育了四个女儿。为了拉扯她们,她和丈夫吃尽了生活的苦头。尽管生活困难,但是他们对80岁的老人却非常孝顺,尤其是安喜多,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对婆婆更是孝敬有加。

在四个女儿的心里,安喜多永远是忙碌和辛苦的,对奶奶却总是微笑的。安喜多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地里完忙,还要去砖厂打工,辛苦的工作使得瘦小的她疲惫不堪,但她对奶奶依然照顾得无微不至。

安喜多对自己婆婆的孝敬,四个女儿看在眼里。

她们总在想,拿什么来孝敬自己的母亲?

安喜多的回答却很简单:你们考上大学就是对我最好的孝敬!在她的认知里,自己生活困难,就是因为读的书少。她经常对女儿说:“哪怕我再辛苦也要供你们上学,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在安喜多的教导下,四个孩子个个争气,先后考上了大学。一家四个孩子全都考上大学,这在当时的蒋川村,是个不小的奇迹。

如今,四个女儿上大学了,安喜多每天仍然出去干活,婆婆在家做饭,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默契,晚上一起看电视、聊天,温馨和睦。

在通渭,有很多像张红红、芦元元、安喜多这样的儿媳妇,也有很多像蒋文平、张春霞这样的夫妇,他们将平常的日子化为对老人的孝敬,让父母享有一个开心顺意的晚年。他们对孝道的践行,让通渭拥有更多的“蒋川村”,以孝传家,孝行乡里,让家庭更和谐,让乡风更文明。

  • 分享:
  • 编辑:李萌     2022-07-01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