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家庭新闻

​樊登对话北大教授魏坤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标签:家庭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网 | 作者:丁秀伟 李名耕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丁秀伟/李名耕

在近日的新父母直播中,樊登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就针对孩子不同的问题,父母应如何“科学育儿”展开了讨论。

学习上的问题,家长不能太焦急

樊登:一个家长问,家里孩子7岁,每天都让家长读故事,看纪录片,但就是不爱看书,怎么能够引导这个孩子看书呢?

魏坤琳:7岁孩子能识的字是非常有限,我也在陪读刚满6岁的女儿,关于亲子阅读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用手指着读文字让孩子复述,这样先输入再输出的模式,就可以不断扩大她的识字量。当然我也知道孩子有些书喜欢让大人反复讲会让家长很烦的,但有件事情我可以一直做,就是让孩子把书里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每次遇到那些重复的字,我都会再读一遍。通过这样慢慢地扩充她的识字量的方式,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她自己看书了。

现在孩子跟我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他们面临着视频的巨大诱惑,在我们家:我会限制女儿看视频的时间,当我管住了视频,她自然就只能在书籍中获得信息了。这样有利于培养她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家长在孩子的周围营造阅读的环境,比如在旁边摆些儿童感兴趣的书。

樊登:我觉得您刚说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别太焦虑。其实家长总是喜欢关注缺点,同时忽略孩子光明的一面。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当孩子拿起一本书、读了书的时候,你能给到孩子正面的反馈,家长应该耐心的去引导,而不是天天跟孩子作战。

樊登:一名网友问:4岁的外甥因为痴迷恐龙,所以他家里边禁止接触一切与恐龙相关的东西。作为小姨,觉得孩子挺可怜的。想问问该怎么办?

魏坤琳:我觉得这个家长太急了,我们小时候也会痴迷各种东西,比如奥特曼、变形金刚等等,如果仅仅是因为孩子痴迷恐龙,家长却不让他玩,可以想象那孩子得多伤心,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残忍的。

我在一堂课里专门讲过一个叫“假装游戏”的娱乐方式,也就是咱们小时候都玩过的过家家,孩子们会扮演医生、老师、警察,这跟扮演恐龙没什么差别。当孩子扮演一个医生的时候,他需要做的是了解医生平时怎么说话,站在医生的角度怎么跟病人交流,一套医生的规则会呈现在孩子的脑海里,以此让整个游戏的情节推进下去。

假装游戏是一种戏剧教育,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有益的教育模式,它对人的智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都非常有好处。家长可以拿“恐龙”作为一个教育的载体,比如说孩子喜欢恐龙,那就教她恐龙的历史,恐龙为什么灭绝了?它有什么习性?这是一个做非常好的做延伸教育的机会。

樊登:一个家长问孩子不爱动脑子,不爱学习,能谈谈孩子的内驱力吗?

魏坤琳:我们很多家长的梦想是:家里的大人根本不需要怎么努力,孩子就能爱学习。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去学习,有三点家长需要知道:

第一是归属感,最近很多孩子在家上网课,那这和在学校听课相比哪个学习效果更好呢?肯定是在学校学得更好,因为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属于一个集体,一起学可以让孩子克服学习的惰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大学不能够替代大学的原因。所以在家里面也要有一个学习的氛围,让孩子有学习的归属感是首要的。

第二是自主感,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行动力,我教大家一个我经常对我女儿用的技巧,就是让孩子觉得她学习什么技能是她自己的决定,我通常会给她几个选择,比如学乐器,有钢琴、小提琴等等,这样一来就把选择权还给了孩子。

第三,胜任感,就是指我能从学习中获得一定成就感。好多孩子在学校当中总是输的那个,以至于老师给他的是负面反馈,而回到家后家长可能给他的也是负面反馈,这样会导致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是可以胜任的。我的女儿出现这种情况,我肯定不让她跟别的学生比,而是鼓励她跟过去的自己比。例如跟昨天的自己比多背了几个词,我就会拼命地表扬女儿。当孩子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并且这个进步被家长看见并说出来了,孩子就能重拾信心了

生活习惯和心理建设同样需家长引导

樊登:一位家长问:家里的男孩上小学三年级了,但脑子里边只有自己考虑不到别人,请问怎么办?这个跟性别有没有关系?

魏坤琳:这个跟性别没有关系,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我们会评价这个孩子的同理心比较差,那么什么是同理心?在感受层面上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比如你发现有些孩子看悲剧故事的时候,也会哭得稀里哗啦就是感同身受的体现。还有一个就是在理解层面的,也就是理解他人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看见别人有什么样的诉求后孩子能够照顾到别人的诉求,甚至为此能够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理解层面的同理心。

而同理心是需要训练的,有些孩子可能小时候更加敏感一点,很快就会萌生同理心,但是有些孩子可能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我特别理解现在孩子,因为大多数家庭中大人非常都在乎他们的感受,所以并没有特地去训练他在乎别人,在这方面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去引导他,比如在我们家我会这样说:“这个事情上我的感受是什么;爸爸对你刚才经历的事情也挺难过的;我今天挺累的,可能不能跟你讲故事……”这种用言语表达出感受的方式,是需要孩子学习的,因为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父母也会累,由此逐渐换位思考。

针对同理心的训练,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notice”,能够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变化,能够想一下别人为什么会这样?爸爸为什么今天不是很想搭理我?是不是他累了?

第二步“think”,能把这个想法讲出来。

第三步“feel”,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心情。

第四步“do”,孩子能做一些事情帮助别人,比如父母现在很累,不想说话,能不能做一些事情让家人好受一点,就像去拿杯水之类的。

而这四个步骤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家长从未做过,或者没有把这个流程走完。我会在我女儿面前走完这个流程,只有这样她才会真正地去理解他人,他才会他就会看到别人的情绪和诉求的时候,真正地感受别人并愿意为此去改变自己行为。

樊登:家长问:家里3岁的小孩有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是总是想赢,输了就抓狂,玩具一定要拿到手,不接受被拒绝。第二个是如果摔倒了或者受挫了,不愿意别人去关心他,只希望别人假装没看见,一旦搭话就开始攻击,好胜心强又很固执。这该怎么办?

魏坤琳:这表明这个三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了,胜负心是因为他要维护自己的形象。他摔倒在地,他不喜欢你过去扶他是因为当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到他身上时,他觉得丢脸了,所以他就用愤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贴切的讲叫恼羞成怒,是羞耻混合了愤怒,用愤怒来表掩盖羞耻。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用情绪培养的方法告诉孩子他刚才经历了什么,然后有意识的去维护他的面子和自尊心。

至于孩子出现的胜负心问题,简单点说就是孩子输不起,但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各位家长,每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阶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有例外。

我还记得我的大女儿开始下国际象棋的时候,输了也会哭得稀里哗啦,这很正常,既好强又要面子的孩子不知道怎么维护自己脆弱的内心,其实孩子只是没有经历过这些变故,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趁此机会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

首先我肯定会安慰她,告诉她没关系,通过学习第二次、第三次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但很多家长根本不会安慰,他们的安慰方法是说:“没事的、不要紧、这不算什么。”但这本质上是在抹杀孩子的一切,潜台词是:“你努力的这些东西都不算什么,没什么了不起。”这下子孩子可能就更委屈就更生气了,所以失败的他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理解:“我知道你很难过就好了,我知道你很伤心”,拍一拍抱一抱就没事了。

不要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感受是客观存在的,本来孩子就很难受,家长还要继续否定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这对孩子来说就更憋屈了。

  • 分享:
  • 编辑:李萌     2022-06-10

评论

0/150